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展讯】巴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风种”现象七人展

2023-04-24 13:34:55   文章来源:四川美术网

2023年4月22日,由四川美术馆、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主办的“借山——巴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风种’现象七人展”在四川美术馆2号厅拉开序幕。展览展出周抡园、孙竹篱、吴一峰、苏葆桢、李际科、岑学恭、吕林(按年龄排序)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将展至2023年5月7日,欢迎喜欢书画艺术的朋友前往观展。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22日-5月7日

主办单位

四川美术馆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展览地点

四川美术馆2号厅

参展艺术家

(按年龄排序)


周抡园、孙竹篱、吴一峰、苏葆桢、李际科、岑学恭、吕林



前 言

中国画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长期存在着地域、传承、画派和艺术风格的稳定格局。但伴随着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现代性思潮和社会性变革,中国画坛原本稳定的思想体系和画派格局在巨变中迅速瓦解、重塑、新生,尤其是在抗战期间民族存亡之际,与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同步,中国画领域对现代性转型的探索也便在历史的车轮推动下,与巴蜀地区产生了转折性的重要联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随着巴蜀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转移地,无论是艺术行业的战时聚集、民族性与现代性论争、本土西行与写生运动,抑或全球化格局下东、西方观念的碰撞,在巴蜀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语言变革提供独一无二的地理场域的同时,二十世纪也为巴蜀中国画坛的结构性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境。


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伴随着时局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巴蜀地区现代教育的兴起、抗战时期的高校南迁、解放区文艺群体的南下和新中国西南美术专业院校的学科建设,都毋庸置疑地促进了二十世纪巴蜀中国画坛从思想体系到人才结构的重塑。


在中国画坛的入蜀潮中,除了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大批中国画家曾短暂留寓巴蜀,还有一批艺术家随时代之风而来,将自己的艺术种子永久地落于巴蜀大地的土壤之中,形成独特的“风种”现象——他们中有的受过新式的艺术教育,有的出师于民间传承,有的在革命中锻炼成长。他们将各自文脉汇聚为近现代巴蜀中国画的时代新风,继而又通过课徒教学和创作实践亲手为二十世纪巴蜀中国画坛的变革与新生塑型。


1899年出生的河北人周抡园毕业于北平艺专,1937年避难入蜀后长期在成渝两地多校任教,其自编的教案丰富详实地阐述了中国画的内核价值和笔墨意味,并且积极实践用传统笔墨描绘新生事物,在个人的艺术线索中探索了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现代方法。

周抡园《秋山行旅》中国画 129cm×67cm 1978年


1906年出生的河北人孙竹篱由民间跟师学艺奠定艺术功底,后又参加北京京华艺专函授学习,1937年随任职的东北大学避难入蜀后长期定居绵阳三台县,在任教多所中学的同时长期以诗入画探索中国画的意趣生机,形成了独具个人特点的花鸟画范式。

孙竹篱《罗汉》中国画 70×58cm 20世纪80年代


1907年出生的浙江平湖人吴一峰毕业于上海美专,1932年陪同其师黄宾虹入蜀后长期留居成都,他立志效仿徐霞客壮游中华,足迹遍布西南。与山水画传统画家不同,吴一峰长期坚持纪游写生、师法造化,最终以实景入画之风为画坛所称道。


吴一峰《西湖春色》中国画 68cm×68cm 1988年


1916年出生的江苏宿迁人苏葆桢1938年随任职中学迁入重庆并长期定居,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在壁山创办私立健生艺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葆桢先后任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重庆画院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花鸟画创作,尤以善画葡萄称著画坛。


苏葆桢《百花齐放大地回春》中国画 185cm×96cm 1985年 

现藏于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1917年出生的安徽休宁人李际科毕业于国立艺专,1939年随校迁往四川璧山(今重庆),后虽多次出川入川,终定居重庆,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任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际科以格调清新的动物画、翎毛画为画坛称道,并以此对中国画院体一脉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实践。


李际科《春燕》中国画 80cm×38cm 1981年

现藏于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1917年出生的呼和浩特市人岑学恭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39年步行入川跟随徐悲鸿、黄君璧诸先生形成了扎实的造型技术和笔墨能力。1949年经历中国画创新洗礼和改革开放国际化融合后,岑学恭立足巴蜀练就了扎实现代审美和写实功底, 他画的三峡独具一格,深受人们喜爱,人们甚至送他雅号 “岑三峡”。


岑学恭《九寨风光》中国画 137cm×69cm 1985年 

现藏于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1920年出生的山西吉县人吕林1940年奔赴延安鲁艺深造,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先后参与创建西北军政大学美术系和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吕林将川渝汉画像砖的形式、语言与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结合,逐渐建立独特的个人版画语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吕林的中国画逐渐受到公众关注,其标志性的熊猫系列尤获画坛认可。


吕林《杜甫行吟图》中国画 138cm×70cm 1983年 

现藏于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2023年,四川美术馆自主策划品牌“披沙沥金——四川美术史专题研究系列展”将首个学术选题聚焦于巴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风种”现象,正是希望赋予今天的观众和研究者一个崭新的社会学视角——毫无疑问,二十世纪画坛的“风种”现象所涵盖的绝不止于巴蜀地域和中国画领域,更不止于本次展览所讨论的七位先生,但他们以一生的艺术实践实实在在影响了二十世纪巴蜀中国画本土文脉的蜕变与传续,对这一群体纵向的史学梳理与横向的个案比对,亦为我们提供了七个可供观察的生命样本。


本次展览以“借山”为题,一方面是对七位先生长期旅居巴蜀、造玉沥金的生命写照,亦是中国画借笔墨之山,以修己身、以养浩气之哲学传统。他们选择了巴蜀,巴蜀也反馈给他们足够的美好——他们将自身的艺术生命彻底融入了二十世纪巴蜀中国画坛崭新的体系格局中,成为了二十世纪巴蜀中国画坛最为重要的基底与内涵。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36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