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川剧,传承在继续

2020-02-10 17:20:31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回顾川剧历史,让传统文化与时代产生共鸣,唤醒我们心中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走新时代的传统文化之路,川剧传承在继续。


川剧大师刘成基后代谈:川人、川剧、川味


1960年,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以梅兰芳为班主任的“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聘请马师曾、荀慧生、俞振飞、萧长华、刘成基等戏曲大师为教师,学员有红线女、陈伯华、常香玉、袁雪芬、彭俐侬、王秀兰、李器华等地方戏名角。从教师到学员尽为中国戏曲界名家,有学者戏称这个“研究班”为“名角荟萃”,却也惋言此等盛况难以再现。


俞振飞为昆曲大师,马师曾为粤剧大师,刘成基为川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萧长华皆为京剧大师,如此的教师队伍也体现了当时的戏曲格局。不难推测,独独聘请刘成基为川剧教师,一方面是川剧这一剧种得到了中国戏曲界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刘成基的表演艺术被肯定为川剧的代表。


巴山蜀水孕育了川人,川人成就了川剧,川剧融入川味。巴蜀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川人远离了皇城的雍容贵气,远离了文人的学究士气,造就了川剧不同于精致的京剧,不同于雅致的昆曲,而另有一番接地气的川味。

川剧以喜剧为基础剧目,喜剧又以丑角为主要演员,“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聘请刘成基为教师的原因也在于此。刘成基,生于1905年,卒于1976年,祖籍四川遂宁,艺名当头棒,以擅演袍带丑著称,功底深厚,程式严谨,善于运用传统表演手法刻画各种类型的人物,从帝王公卿到贩夫走卒,无不惟妙惟肖。

戏曲中的丑行泛指滑稽角色,也有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文丑和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武丑之分。但丑角绝不等同于卖丑,刘成基以“学丑最忌油腔滑调”为信条,寓庄于谐而非单纯的娱乐大众。刘成基的后人说老先生有家训“吃亏是福”代代相传,正因为看透了人生的百态,悟出了生活的艺术性,刘成基才能将插科打诨拿捏得机趣但不庸俗,将丑角升华为代表川剧的表演艺术。

塑造绝对的小人或完全的英雄会让表演落入程式,显得僵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将人物处理成单面性格反而脱离生活,更失了艺术性。川剧《赠绨袍》中,魏国大夫须贾谋害贤才范雎,却又赠予范雎绨袍,如何表现须贾多面复杂的性格?经过四十多年的锤炼,刘成基饰演的须贾通过“甩水发”“耍官衣”“飞卡子”“飞跪”“反骗马”“蹀子”“膝步”等扎实的基本功,精准表现了须贾的“空”“贪”“恐”,将小人得志时的贪婪,小人失志时的恐惧表现得惟妙惟肖,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经典戏曲人物。


1980年,成都市川剧院到广东演出《王熙凤》《破铁券》《鸳鸯谱》。演出结束后,当时在广东省任职的习仲勋上台慰问演职人员,对大家说道:“小平同志说过不看川剧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成都市川剧院研究员唐思敏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很激动。

川剧旦角演员陈巧茹谈:

川剧传承,就是踏踏实实的传承

如今已经75岁的唐思敏说自己从未离开过川剧的第一线,邓小平从文化的高度来肯定川剧让他很受鼓舞。


唐思敏曾撰文《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邓小平关怀川剧文化建设记略》,整理了邓小平推广川剧的相关资料,“邓小平不仅尽量在重大场合推出川剧,而且多次向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荐川剧。正因为有邓小平、朱德、贺龙、陈毅等领导人的关怀和广大川剧工作者的努力,才出现了川剧鼎盛繁荣的黄金时期。”


1984年,陈巧茹调入成都市川剧院,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光茹,工花旦、青衣、武旦。陈巧茹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唱腔悠扬婉转,善于运用唱、念、做、打等传统程式刻画人物形象。


在根据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同名剧作改编而成的川剧电视艺术片《四川好人》中,陈巧茹分别扮演了一男一女、一善一恶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这就要求演员在换场的瞬间实现从性别、装束、身份到性格、心理、情绪的大转变,而又不能剥离两个角色的深层关联,个中难度可想而知。但陈巧茹时时“以情润声”,处处“声情并具”,增加了剧中人物的深度和艺术形象的感染力。陈巧茹在《四川好人》中亦生亦旦,唱做俱佳的表演,为她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舞台上的陈巧茹穿着典雅的戏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口、手、眼、身、步的一招一式都透露出川剧名旦的风采和功力。但陈巧茹说川剧并不仅仅是表演艺术,戏服的剪裁和纹饰,头饰的设计和搭配,戏词的文学性和唱腔的多样性,舞台的留白和观众的想象,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陈巧茹将川剧视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得以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在川剧中保持着生命力。


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人为载体、活态传承的特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陈巧茹一直活跃在川剧舞台上,从经典剧目到新编剧目,她不断通过精益求精的表演为川剧注入活力。近年来,陈巧茹创作了《欲海狂潮》《红梅记》《马前泼水》等优秀经典剧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扩大川剧的影响力,陈巧茹工作室又创作了《卓文君》,通过川人的故事展现川剧的绝美。

陈巧茹坦言:“川剧的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能够通过自己影响一个人去喜欢川剧,再由这个人去影响更多人关注川剧,这就是踏踏实实的传承。”就像陈巧茹对儿子的影响:在油画家周春芽推荐的“小小画笔画川剧之美”活动中,陈巧茹的儿子就通过画笔来展现川剧之美。



中华美网网站分享的作品,仅供交流学习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2036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