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当代画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风华】她是蜀中画坛传薪者,你不得不知的民国才女!

2020-10-20 09:38:55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1.jpg

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东墙双面蜀绣《芙蓉鲤鱼》


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东墙,有这么一幅蜀绣作品,绣制芙蓉锦鲤于其上,使厅室内别有一番雅致味道。这幅蜀绣由彭永兴领衔、于1981年根据郭汝愚国画《芙蓉鲤鱼》绣制,而国画芙蓉鲤鱼图式的重要开创者,便是今天小巴给各位介绍的主角——


她是上个世纪站在时代风气之先的蜀中才女,是年少成名的青年画家,是两袖清风、兢兢业业的成都画院老院长。


她就是朱佩君。


朱家有女初长成


2.jpg

青年时代朱佩君


1920年8月16日,成都双栅子街102号的朱家大院又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父亲朱良辅为她取名“君佩”,她就是后来著名画家朱佩君。


朱佩君14岁开始便与姐妹们共同跟随堂叔父朱竹修、画家马万里和颜楷夫人邹辛士学习绘画和文学。上世纪40年代,朱家姐妹开始参加蓉城女子书画展览,在蜀中美术界有“画坛朱氏七姐妹”之称。20岁出头的朱佩君所绘作品,也已在蓉城书画市场上得到认可。


3.jpg

1957年,朱家姐妹与朱竹修(左三为朱佩君)


朱佩君早年的作品中常见一枚“朝社女郎”的印章,这是她与几位姐妹共用的结社印。“朝社”代表着“朝气之社”,张寔父专门为这些女孩刻印“朝社女郎”,以展现朱家姐妹在民国的蓉城女性圈中的独树一帜。


从《余园菊谱》到《芙蓉锦鲤》


菊花是朱佩君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这源于大伯父朱懋先的爱好。 朱懋先酷爱种菊,开辟百亩余园内进行种植,选育出新品种达千余类,为民国时期成都的艺菊高手。


1937年,朱家效法古人编著菊谱,由朱竹修主持进行《余园菊谱》的创作,朱氏姐妹均参与其中。这次朱家组织《余园菊谱》的创作回归黄荃画派的写生传统,尽量准确表现不同菊花品种的姿态。先是采用白描的方式对花写生,后誊绘于绢本之上再逐一设色。初期采用宋花清叶的技法,即花卉用宋人的积粉法设色,叶子则是清人常用的晕染法,后来在张大千先生的建议下,又统一重绘,均采用宋代院体画法设色,使得画面更加统一。


初习画事的朱佩君,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所得颇多。1953年她与朱纫君、朱炜君合作的菊花四幅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同时参会的都是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大家,在当时女性知识分子较少的情况下,年轻的几姐妹引起了朱德元帅的关注。


1954年,朱德元帅特意通过省市领导派员至成都朱家考察“朱氏七姐妹”所绘菊花。朱家姐妹选择了八幅精品菊花送到北京,“画坛七姊妹”一时名声大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程到成都拍摄纪录片《画坛七姐妹》。


4.jpg

《九秋图》 绢本设色 1964年 朱佩君、朱寿君、朱纫君、朱炜君合写。朱竹修补石。


虽然《余园菊谱》的创作到上世纪50年代已接近完成,但因时局动荡,始终没有付印,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全部遗失。1980年成都画院成立后,朱佩君向成都市政府申请开展《百菊图》创作工程,在成都画院组织了由朱佩君、朱炜君、朱纫君、江溶、高晓笛、姚思敏等人组成的《百菊图》创作小组,主持继续完成百种优良菊花的写生创作。


5.jpg

《百菊图》(部分) 80年代 百菊图创作小组共同创作


除了菊花题材,芙蓉鲤鱼、荷花等也是朱佩君作品中常见的题材。


1956年,朱佩君创作了一幅《芙蓉鲤鱼》,在参加了四川省和全国展览之后,被送到阿尔巴尼亚展出。1957年,《芙蓉鲤鱼》被人民美术出版社选用在“1957年美术日记”的插图中,与一众名家并列,在国内获得很高认可。这件作品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见证还入选了“百年中国画展”。


6.jpg

朱佩君 《芙蓉鲤鱼》 绢本设色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有着扎实工笔画基础的朱佩君,并不满足于仅仅在构图上寻求自己的语言。改革开放后,朱佩君受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积极追求传统绘画的新突破。她开始尝试将某些写意技法引入工笔画中,打破传统双钩填色的桎梏。


7.jpg


朱佩君 《红鲤鱼》 1981年


1978年,她创作了一幅《雾荷》,将写意性的染色方式融入工笔画中,突出荷塘雾气缭绕的感觉,颇受好评。之后她又多番改进,力求在这一语言中有着更深入的探索。


她的这一尝试,也影响了不少后来者,有了朱佩君这一辈艺术家的尝试,年轻一代更加勇敢于打破传统绘画分科和技法限制,努力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


8.jpg

朱佩君 《雾荷》


传薪者


1958年,成都市美术社内设立国画组,伍瘦梅任组长,朱佩君任副组长,进行国画创作、展览和教学活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朱佩君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了众多学生,她以严谨并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画家。


9.jpg

朱佩君在教学


此画为纪念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通车,冯灌父、朱竹修、伍瘦梅、朱佩君合写。


1980年春,成都市调集当时全市优秀的美术人才,筹备成立成都画院,朱佩君作为成都画院的创办者之一,在时任成都市委书记米建书的带领下,参与筹备工作。1980年至1986年,由米建书担任名誉院长,朱佩君任副院长主持画院的具体工作。


在她主持工作期间,成都画院团结了一大批全国艺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老先生作为顾问,如周抡园、张采芹、沈福文、吴一峰、李琼久、黄稚荃、孙竹篱、冯建吴、苏葆桢、赵蕴玉、李际科、丰中铁、岑学恭、李少言、吕林、李道熙、胡伯祥、吴凡、黄纯尧、李文信、曾晓浒等。同时调集了一批已经取得较大艺术成就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加入画院,又培养起一批青年新锐,构建起老中青三代,国画、油画、版画艺术门类齐全的艺术家队伍。


10.jpg

1980年6月5日朱佩君(前排右一)在成都画院成立会上发言


1995年1月12日,朱佩君因病去世,享年75岁。朱佩君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事业,她为我们留下的背影是多重的,即是站在时代风气之先的“朝社女郎”,也是年少成名的青年艺术工作者,还是两袖清风、兢兢业业的成都画院老院长。


11.jpg

朱佩君《瑞鹄祥云》绢本 1984年


1984年,受政府委托,朱佩君再次重画《芙蓉鲤鱼》,作为国礼赠送给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这件脱胎于传统工笔图示,又有着朱佩君本人巧思的作品,成为朱佩君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成就了新中国工笔画的一个小类,许多画家在这一题材上继续进行着深研。朱佩君本人也曾尝试了诸如《桃花鲤鱼》《荷花鲤鱼》这类芙蓉鲤鱼的变体。


朱佩君的擅长工笔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坚持宋代传统积粉法、双钩法,设色厚重,风格清丽典雅。她的鲤鱼图,芙蓉、荷花多从侧面出枝,群鲤游弋其间,在平面的传统工笔画中,显现出水与岸的空间关系,虽是写实亦是写虚,构思奇妙。


本文文字资料参考曹筝琪娜:《朱佩君:从朝社女郎到画院院长》,《现代艺术》杂志,2020年9月。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品/巴蜀画派促进会

监制/旷野  编审/方方

责编/李思家 技术/彭彪

编辑/黄秋霞 匡德胜

合作与投稿bashuhuapai@sina.com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67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