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讯】 4月11日至13日,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首发式暨茂县古蜀文明之源学术交流会在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全国最大羌族聚居区羌魂故里四川茂县成功召开,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蜀道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巴蜀书社、河南大学、陕西省汉中市档案局、甘肃省陇南市人大、政协、天水师范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以及阿坝州、茂县等相关单位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在学术交流环节,大家紧紧围绕茂县与古蜀文明探源、历史时期川青甘交通枢纽地位及其在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茂县土司设置与多民族交流融合、茂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茂县地名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研讨成果。
学术交流会现场
一、在氐羌古道开通与古蜀文明传播方面,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张星誉《史前先夏古蜀第一道氐羌道茂县寻根觅踪》认为,四川蜀山阿坝州茂县营盘山史前遗址,已历六千年,甘肃陇南秦安县大地湾史前遗址已历八千年。而早在五六千年前,大地湾人与营盘山人之间,通过陇南蜀山道,或称为远古盐茶马道、藏羌氐夷古道,已有盐茶马易物往来与联姻关系,这种交往考古见证物就是彩陶文化。居陇南天水的黄帝娶西陵蜀山氏女为妻,黄帝元妃嫘祖养蚕造丝地的茂县蚕陵,正是西北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最重要最古老的节点。说明早在夏朝以前的几千年中,古蜀先民为了生存,获得食盐,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前仆后继,终于走出了史前华夏古蜀第一道“氐羌道”。
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高天佑则通过马家窑彩陶文化的传播来看蜀道河南道与岷山道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在《雁过留声,羌道有痕——马家窑彩陶文化视野下的河南道与岷山道》一文中认为,“陇蜀古道”由嘉陵道、祁山道、沓中阴平道和洮岷迭潘道等四条古道组成。其中“洮岷迭潘道”就包含了史书所谓“河南道”和“岷山道”。同时,依据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考古学类型文化向南传播的途径,推论蜀道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即由古羌人从大西北向大西南的持续迁徙所开创。随着岷江流域茂县境内营盘山遗址考古发掘彩陶器物残片的发现与复原,随着白龙江流域甘南州临潭县磨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四川三星堆大批量各类文物的出土与深入研究,使得历史时期甘宁青进入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道路,亦即史书所谓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河南道和岷山道,得以证实其开创和形成的时间确乎早在史前时期,而其证据便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持续向南传播和彩陶、灰陶、玉器、青铜器等器物的接连发现。简而言之,“河南道”和“岷山道”就是古羌人由西北进入四川盆地最西边最古老的一条入蜀之道,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不言而喻。
汶川县文联原主席杨国庆重点从岷江上游来看在连接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他在《岷江上游: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桥梁和走廊》一文中认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两种主要文明形态。河流冲积形成的肥沃地带是孕育人类文明的美好家园。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以种植干旱半干旱植物为主,而南方的长江文明则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多放牧或狩猎,南方多捕鱼或狩猎。而岷江上游是江源文明的原生地和传播源。从地缘关系来看,岷山位处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之间,而发源于岷山的岷江地区成为黄河文明南传的首选之地,因为这一地区特有的土壤、气候、物产等特定因素,随之形成自身特有的文明表征和内质,这便是新的文明,即岷江文明。蜀山氏与黄帝之子昌意成婚,都是这种文明成熟的政治经济的综合体现。后来,因为这种文明发展,逐步向岷江中下游地区不断传播,形成自身文明的传播源,因此,被新兴的文明形态尊奉为长江源头(江源)而膜拜为江源文明,而这一膜拜首当其冲莫过于成都平原上的,以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等为主的后起之秀,共同构成了辉煌的古蜀文明的主体。同时,岷江上游也是长江文明回灌影响和传播桥梁。如养蚕是岷江上游重要的经济活动,后来所谓的茂县蚕陵重镇,即是这一南北文明交流互惠的重要表征和载体遗存。
成都市清流智库负责人孙吉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景观、环境与古蜀文明源流方面,他认为,古蜀文明辉煌灿烂,世界瞩目。但谁是古蜀人?古蜀人从何而来?古蜀人因何而徙?皆是让世人热衷探讨的话题。岷江上游位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东缘,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鲜明,被普遍认为是与古蜀文明诞生与发展存在最密切关联的地区。我们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为时间断面,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讨文化源流、聚落建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以及文化传播的呈现,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类与古环境密切互动关系,亦可以借此窥见古蜀文明的源与流及该区域作为“古蜀之道”的重要意义。
氐羌道示意图(张星誉绘)
二、在我国多民族交流融合方面,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雍际春《羊皮鼓:羌汉人民文化交融的活标本—从天水旋鼓、川北羊皮鼓透视陇蜀文化的交流》认为,古代羌族聚居地天水和至今仍是羌族聚居区的川北均有羊皮鼓。通过比较发现,天水旋鼓、川北羊皮鼓虽在形制、内容、形式上均有差异,但在使用羊皮、表演、祭祀通神等实质性方面却大致相同。说明两地羊皮鼓为同源分支发展,天水旋鼓更多地成为民俗表演,而川北保存了更多古老的传统。这正是天水唐宋以后居民以汉族为主而川北仍是羌族聚居区之故。羊皮鼓现分布于东起河南,西至青海,南达贵州的广大地域,这是千百年来羌、氐、汉、藏等多民族长期迁徙、杂居而交融的结果,蕴含着羌氐汉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密码。亟需深入研究,但至今尚无把天水、川北羊皮鼓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为此,雍教授建议:一是立足长时段、大视野和大区域,开展综合研究。二是要与历史上民族迁徙、交流交融有机结合开展研究。三是要以田野调查为切入点,对这一活态文化做探源溯流研究。
汉中市档案局原局长、陕西理工大学两汉三国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启祥在《早期的羌人与茂县的古蜀文化》中认为,羌人在茂县的生息繁衍、茂县古蜀蚕丛氏历史遗迹的发现、营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等重大事项,奠定了茂县在古蜀文明起源上的重要地位,但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空间仍很大。阿坝州是藏族羌族的聚居区,历史文化现象有本民族特点,一些概念术语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理解、现代汉语的意境去想象、诠释。如羌人的姓氏来源复杂,许多学者却望文生义,以羌为“西部牧羊人”,而“羌”“姜”二字皆从羊从人,于是得出汉代以前的姜姓之人即属羌族的结论。这种简单化、概念化的“研究”,应该尽量克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董嘉瑜则从历代土司制度入手,对清代茂县土司进行了研究。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在我国多民族交流融合和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董嘉瑜在《清代茂州直隶州土司地理考释与地图编绘》一文中,对茂县在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及其疆域变迁进行了长时段复原,他认为,该文是中国西南土司历史地理考释及地图编绘工作重要阶段性成果。旨在通过对土司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之上,依靠档案、会典、实录、正史、方志、舆图、谱牒、碑刻、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采取“世袭职授查其沿革,政体建置考其地理”的研究途径,实现对土司制度这一明清疆土特殊管理模式的历史政区地理综合结合的翔实考证,以达到全面展示土司历史地理演变状况的研究目标。借由历史地理学扎实的考订工作开展土司历史地图绘制和土司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推动土司历史地理和中国地方特殊行政区划制度的研究进展。
三、在华夏文明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省区划地名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李勇先教授《河南道:华夏文明传播的重要通道》一文认为,河南道又称“吐谷浑道”,是是西域、甘青藏与巴蜀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通道,它因两晋南北朝时期辽东鲜卑慕容部一支在川甘青交界之地建立吐谷浑国又称河南国而得名,但河南道开通的历史却相当久远。这条连接川甘青通往西域的河南道,不仅是历史时期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华夏文明传播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和中国西南最古老的玉石之路,而且也是华夏文明传播到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这条以今青海湖为中心,向南经今甘南、松潘、茂州(茂县)、汶川进入四川,或沿白龙江、岷江南下入蜀,西北经今柴达木盆地,跨越阿尔金山,进入新疆若羌,与“西北丝绸之路”相连接的河南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代替了河西走廊,实现中国西北与西南以及东南的沟通与交往。如北魏后期吐谷浑频频贡给北魏“蜀马及西南之珍”,即从“河南道”由益州获得。《南齐书·芮芮传》记载:“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南齐书·州郡志》也记载:河南道“西通芮芮”,“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芮芮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东晋南朝僧人西行求法,许多高僧选择走河南道,如释玄畅、释慧睿、释慧览、释法献等。如《高僧传》记载:“宋元徽三年,(释法献)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吐谷浑),道经芮芮。”刘宋时期,求法僧人法献从益州入河南道,到达西域。梁朝时僧明达则是从西域出发,经过河南道到达益州。唐宋至明清以后,河南道又成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如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北路”和“西路”三道,其中西路边茶即从灌县出发,经茂县、松潘、岷州直达青海,又称为“西路茶道”,这就是原来“河南道”的线路。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曹鹏程则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来看岷山道的重要作用。曹鹏程《经行岷山道的僧侣和神祇》认为,南北朝时期岷山道上的人员往来和文化混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这条道路,佛教保持了与西域乃至印度的交流,并日益中国化,且有文化回流的迹象。祆教雨神也沿着这条道路传入益州,在与本土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二郎神信仰,并以灌口为中心辐射全国,经过长期演化,逐渐融入各地民俗之中。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俊博士《近代外国人的蜀道游历考察概况》一文对外国人对蜀道考察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关于蜀道文献的关注,大多局限于传统汉文资料,关于外国人的蜀道游记和考察记录的关注则很少。近代以来,以英国、美国、法国为主的外国人在华西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海外蜀道纪行文献,这些文献至今仍沉睡于东西方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当中。国内对这类资料的了解和使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界花大力气组织人员、经费、项目来寻找、发掘、鉴别、翻译、引进、出版,并在此基础上以飨学林、以资社会、以助国家。
四、在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方面,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副院长熊梅在《古蜀之源羌魂故里的考古成果转化利用》中认为,作为古蜀文明迁徙廊道的重要节点,茂县现存营盘山遗址、蚕陵县旧址等关键遗存,实证其连接西北与蜀地文明的核心地位。然而当前存在考古成果转化不足、公众认知度不高的现状,建议在学术建设方面,深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系统开展考古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通过学术会议与科普教育夯实“古蜀之源”的学术话语权。文化保护方面,严格把控羌元素的应用场景,保持传统建筑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文旅开发方面,构建多维体验体系:打造营盘山遗址聚落场景复原、古羌城传统工艺研学课程和演出篇章、叠溪古城文化主题线路;开发古蜀元素文创产品,在羌历年等传统节庆中植入文明溯源内容;运用新媒体开展文化IP赛事,形成差异化品牌标识。通过“考古+文旅+教育”的立体策略,将茂县从文化过境地向国际级古蜀体验目的地升级,实现羌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古蜀文明源头的协同发展。
五、在羌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陇南市政协一级调研员、陇南地方史文化研究学者焦红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茂县是中国羌族生产生活及集聚的核心区,在羌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产生了大量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的注目。目前国内羌文化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应注意区别羌与羌族的关系。羌,特别是古羌人,是种族、族群与文化概念,而今天的羌族,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而形成的概念,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二是要拓展视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一方面要加强与甘肃陇南、陕西汉中、青海河湟地区以及云南等地的广泛联系,对羌人的族群迁徙到历史演变,“合纵连横”,追本溯源,深入探究,另一方面,要与氐与氐族的研究联系起来,综合研判,理清氐与羌的区别与联系,使羌历史文化的研究走向新的学术纬度。三是要注意保护与利用并重。在羌民族历史文化发掘保护利用方面,要在提升民族历史文化自信的同时,注意加强与保护利用的并重。切忌“打造文化”,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景点可以创新,也可以“打”,可以“造”,而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胡打胡造,只能弘扬与传承。
茂县文联原副主席雷耀琼也提出,今后要加强茂县古蜀文化、古羌文化研究和宣传普及,增强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文化自信,并与文旅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六、在地名文化研究、宣传普及和文旅融合方面,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理事、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辉辉《多维视角下地名赋能产业发展策略探究》一文,从历史文献、数字人文、社会认知三维视角分析茂县地名的来源、传播和认可现状,基于此,提出“地名+”赋能地名文化建设、文旅产业、农业发展以及地名传播的策略。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讲师孟玲玉《茂县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分析》认为,茂县地区迄今保留了许多羌语地名,系统研究茂县地名文化,对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爬虫技术搜集四川文旅资源云系统中茂县地名信息,并进行词频分析,可将茂县各类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地名两大主类,进一步可分为地形、水文、人物、事件14小类。从出现较多的“山”“沟”“河”“海”“龙”字窥见茂县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茂县地名文化是羌族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其命名逻辑与历史演变共同构成一部“立体的地域史”。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宫庆伟《跟着地名游茂县 ——地名研究成果在茂县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实践》认为,茂县有羌寨、羌城、羌魂,有营盘山、九鼎山、阳光和风情,是川西明珠,更是古蜀文明之源。在阿坝州全力建设“五个之州”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茂县大有可为。茂县文旅已经逐步在实现过境游到度假游再到深度游的迭代。跟着地名游茂县,高铁在衔接,节点在贯通,如果在引流、固流上下足功夫,茂县完全可以成为集好客之县、蜀源之县、羌魂之县、非遗之县、冰雪之县的“五个之县”。有风华正茂,我们一起期待更精彩的“茂县出品”。
七、在茂县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河南大学教授张保见专门对现存(乾隆)《茂县志》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张保见在《<茂县志>述评》一文中认为,茂县修志,可考者始于明嘉靖《威茂通志》。清代有康熙、乾隆、道光续修。康熙志为奉命修纂,久佚。今存乾隆《茂州志》是茂县、汶川等地最早的志书,吸收了康熙志部分内容,是地方文献的渊薮。丁映奎乾隆志完稿后,续任州事者当仍有修正续补,今存抄本当是嘉庆二十四年缮写本,并非乾隆五十九年抄本。
学术交流会集体合影
在会议召开期间,还举行了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首发式和图书捐赠仪式,中共茂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师勇主持,中共茂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云红、巴蜀书社社长王祝英先后致辞。本次学术交流会由四川省茂县人民政府、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共茂县县委宣传部、茂县文学艺术届联合会、茂县文体旅局、巴蜀书社等单位承办,四川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给予大力支持。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相继参观、考察了中国羌族博物馆、营盘山考古遗址、茂县传统特色羌寨等。本次学术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首发式
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岷山道卷)捐赠仪式
END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