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学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观点】乡村美学的基础源自对乡村文化的自信

2021-04-29 15:51:28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乡村美学的基础是大众尤其是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惘然。
中国式新乡村美学并不是形而上的高阁,而是一种与现代性生存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存在。

区别于城市的“高效”、“喧嚣”与“单向度”,恬静、原真、非职业化的情感与生活在乡村这般温淡如水的来来去去中显得更加温情脉脉。细言之,除了生活节奏和建筑尺度与城市的千差万别,乡村中的风物本色、业态经营、公序良俗都异于城市生活。还未被现代文明浸染完全的乡村,正不断激起人们寻找精神家园的欲望,城市化越是发展,乡村美学的价值便越是凸显。乡村美学的复兴顺应了当下的怀旧乡愁,表达了现代人内心生发的一种对自然的智性回归。所言之“新”正是针对城市美学的一种回应——乡村也能自信且诗意的栖居,并通过生态美、产业美、民生美、人文美四个维度构建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美学观照。


生态美

生态美包含着有别于城市的乡村自然特质与原朴营造风貌。乡村生态环境相较于城市景观而言,其维护成本低廉。田野麦穗与山头芒草,无不充盈着原生态的治愈心垢的自然能量。新生态美提倡整洁卫生的乡土,而非充斥着垃圾污水的沉疴的自然。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成理,原道而生,执道而行,保留乡土原味和建筑地域性,时刻谨记生态美才是乡村最值得珍惜的气质特征。


产业美

复合业态是乡村发展的经济保障,农耕的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产业美是基于农业文明自然崇拜之下的精耕细作与现代有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传统家庭式农业和现代规模化经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构建乡村产地属性、品类属性的特色产业平台。整合乡土资源,形成差异化、品牌化的最优配置,让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美释放出文化体验的潜力。


民生美

新乡村美学中的民生美,综合体现了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也包含了乡村物、事、人、景众态交集的过程。正所谓百姓日用即是道,乡村的百态或难以尽言,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产生活的体验当中,其民生美的观照对象可以是乡村教育、医疗、交通、能源、清污等公共服务保障设施;也可以是乡村共同体、乡村自治组织等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机制等。新乡村美学之“新”还在于更注重乡村生活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诚如欧洲外表古旧的建筑,室内却前卫现代、舒适安全。若村民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品质大幅度改善,那么乡村这一传统田园的归依,将能获得一种诗性的时尚温暖。

人文美

人文美,首先是对乡村的文化自觉。村中的家谱、题额、碑刻、中堂、祠堂、神庙等伦理与信仰空间通过对天地与祖宗的尊崇不断教化着族人。因此,渔樵耕读、崇文尚武、清白传家等人文风尚得以形成涓涓细流世代延续。乡村中的民俗节庆活动也逐渐摆脱物性的暮气,日益向带有非物质文化的审美情趣的方向进行转变。村落中人文层面的审美从来不是高居人类之上的邃远星空,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自信。


在乡建过程中,新乡村美学让乡村的方方面面都能获得一个能够继续发展的空间,在孙君先生提倡“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同时,从生态、产业、民生、人文等多重维度将村落的发展联系成一个不断更新的可内生动力的有机整体,在乡村生活的烟云供养中让人们能够真正安身立命。

作 者 | 朱力: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彭彪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11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