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育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美育】周星:泛论当下青少年影视教育的价值、意义和任务

2021-07-27 16:54:25   文章来源:中国美育网

时代迅猛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凸显为当代视觉艺术最核心的对象。对青少年而言,影视和他们的生活、审美感知、精神愉悦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和认知影视、欣赏评价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时代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接受影视作品的主要对象之一,在直观的影视作品面前,或悲或喜、或感知到生活的丰富、或接受关于生活景象的熏陶,或者感受剧中代表光明的英雄人物的鼓舞,当然也可能会看到复杂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影视作品具有独特优势。由此,影视教育显然已经成为时代认知的重要命题。2018年12月,教育部和中宣部两部委联合发布文件,要求3到5年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这无疑将青少年影视认知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承担精神召唤任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更好地把影视教育和影视艺术的熏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然而,就目前的师资构成而言,当下教育体制之中能够认知和传授影视艺术最核心、最基本概念的师资严重不足。其实,包括大学在内的专业影视与公共影视教育的师资也并不充足,遑论满足中小学影视教育专门人才的需要。专业化的影视艺术教育和文化熏染意义上的影视艺术的认知,迫切需要获得更好的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同仁,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已经开启落实两部委文件的师资培训工作。大家不仅为拥有中国高校“双一流”第一名的影视教育学科而自豪,更为中国视野如此广阔的影视普及教育的宏大任务而忧虑。于是,超越课堂教育,用线上、线下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来进行影视教育的普及,为最大数量的中小学培育能够从事基础影视教育的师资,再加上更多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师资参与影视高规格的培养,反过来形成不同地域的影视教育群体,一起为各个地区的基础影视教育奉献力量,成为我们已明确意识到的责任。我们的努力目标是召唤更多人参与影视教育,惠及更多的中小学生,提升影视及视觉艺术教育的普及度,引领大众深入认知。强调影视普及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是因为时不我待。作为“双一流”学科的影视学教师和博士、硕士,愿意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引领实施中小学的影视教育,从多层面进行深入,同时也期望和全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专家共同努力、协同开展工作。革命先驱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说:面向智能时代,我们要马不停蹄。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认知视觉形象,也更好地理解影视艺术,能更好地享受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人们需要尽快行动。从表面上看,影视通俗易懂、形象而好理解,但事实上形象后面的奥秘、形象表现的曲折、形象的内涵和对生活的反映,都需要我们进行诠释分析,并上升到审美的境界。

一年来,我们首先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针对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多个培训,包括将要展开对其地区内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大学教师的培训,也包括对期望从事影视教育的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我们还将和全国有志于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同仁携手开拓,期望和全国影视教育工作者一起,与青少年一起鉴赏、分析和更深入地理解影视艺术。我们针对一般化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基本原理做文化的读解,也针对大中学生,以及与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片天地,我们能共同理解影视艺术的奥秘,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影视教育无限广阔的天地,感受中国影视艺术的美妙之处。

但显然,这需要各界一起努力,才能开拓影视教育的新天地。因此,观念和理论认知必然要梳理廓清。

一、青少年影视教育思考的出发点

第一,青少年影视教育需要行动。我们开启一年多的青少年影视师资培训已经在北京、浙江金华、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兰州等地多次开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呼应文件精神培训师资的研究机构,对教育部和中宣部发布的对中小学生进行影视教育文件的呼应,及时而迅捷地行动,即刻召集专家研讨,都是我们坚守的“敏于行”的特色。一是因为我们的研究需要面向现实,意识到时不我待,二是不深入进行显然难以适应现实。影视的发展变化迅疾,因此,影视“沉入”互联网需要即刻跟进。青少年的媒介适应性很强,如果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将失去影响力,对中小学生做的影视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基础作用。

第二,如何实施需要思考。如何认识两部委文件的精神是我们需要研讨的重点之一,显然,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媒介认知,普及影视教育迫在眉睫。而以往无论是体制不完善还是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认识价值的不足,还有对影视教育的实施方略的掌控不足等都亟待改变。只有以国家的力量来进行强化才是上上之策,但更需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来实现。

第三,适应性的认知。谁才是适合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对象,如何来实施中小学的影视教育,通过什么途径能提高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怎样的机构和教师培训才能实现目标,都是我们试图要探讨的。

第四,现实矛盾性破解。中小学的影视作品到底指的是什么,允许、倡导和规避看什么,其实人们有各种议论。目前看来,有指令性地发布推荐作品,但实施如何就另当别论,发布的影视作品是不是真的适合中小学生,也并没有做过很认真的调查。从理论上来看,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新的适应时代的标准,告知什么才是中小学生值得看、需要看和必须看的作品序列。如何让理想中的面对中小学的作品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是不是需要分层次的影视作品,如基础的中小学影视作品、扩大的中小学影视作品、泛读性的和精看的作品,使之形成承接性。

第五,我们可以在践行两部委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更好的实施步骤和实现阶段性目标,由此才可能促发艰巨任务的推进。两三年之内,中小学课堂的影视作品或中小学自身的影视作品的阅读理解都需要推进,显然,无论是步骤、方略、方式方法,还是针对性的实施途径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总之,回到我们的初衷上,要呼应国家的要求,在理论上论证如何来实现这种要求,对于中小学影视作品的理论的认知和寻找什么样的途径实践,则还需要思考大学影视教育工作者能做些什么,如何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等。倡导和践行结合、行动与思考相伴,对于难度很大的影视教育任务进入中小学既要有赖于政府机构作为,也需要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投入来推动;同时也要引起舆论界的关注,号召从大学到中小学一起为影视教育奉献力量。我们已经先行一步试图探索新的路径来引导和服务于基础教育,但还只是走出了一步,前面路途依然漫长。

二、影视教育对于青少年具有的多重意义

人们似乎认为有了中央文件,细节也就一概清楚了,事实远非如此。在观念认识、对影视意义的真实理解等方面还难以令人满意,所以需要再次加以辨析。

首先,学习影视是适应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影视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聚焦中心,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青少年认知影视,能够更快地通过视听聚合而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扩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和网络、视觉认知和创造相一致的趋势。无疑,我们的影视工作者面对时代需要必须有阔达的视野,其推荐的好的影视作品,应具有世界的眼光、世界的创造性、世界的设计理念,使学生的影视学习能够直接和生活发生更密切的关联,促发其更为鲜活的认知和创造。北京师范大学在开启影视师资培训活动时,首先是以“影像透视时代生活,少年熏染影视文化——贯彻落实两部委文件,强化青少年影视教育精神学术研讨会”来开宗明义。我们把影像透视时代生活作为应试教育的基本方向,因为影视剧是对生活现实的一种观照。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小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个题目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影像应该能够透视时代生活,让人看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有主流形态的价值观的内容,让青少年在好的影像之中更好地认知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特色。应该说,影像天然对青少年及其青春生活的影响力巨大。但是,影像针对特定的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两重性。严格而言,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影像作品既不多,也并不好。即便有一些专门为青少年制作的影片,但在内涵和内容上也多存在缺陷。特别在动画类的作品中,不是偏颇于幼稚或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就是在价值观和引导欣赏上有不良的倾向,既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青少年身心需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色,还能和整个学校教育和人生成长相得益彰的创作少之又少。同时,有些打着为青少年创作的作品缺少一种高端的提升,不能适应实现国家、民族和价值观认知提升的需要。影像缺乏青少年的喜欢和接受,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反过来说,影像作品对青少年而言,绝对是有可能更自觉、更容易触发他们对生活理想的展望、对身心的舒畅熏染的途径,并能扩宽其对世界的认知视野。所以,影视之于青少年不可缺少,而这正是强化影视作品教育进校园的最重要的意义。

其次,学习影视也是透视生活的多重意义,多方面、复杂情貌的认知。影视是一种直观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在影视的世界中,不能简单地按照过去的传统学习方式来延续,要以相对应的年龄来给予学生观看影视的差别性指南。事实上,影视自然作为更快、更直观透视世界的方法,就应该有更多、更丰富、更深刻的认知形象,来给予学生对复杂生活的呈现和理解。不能简单地套用既往的年龄分组来主观地安排接受对象,影像世界如同一个平行的生活世界,如何让学生在得到保护的同时还能得到对于更开阔的世界的认知,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影视作品里感受感知生活的复杂性,影视的功能其实既要有牵连却相对隔开现实的预防、预备功能,也需要有必要的透过影视以超越性地认知来锤炼学生,这可能更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观看影视作品肯定不是以“温室意义”为妙,犹如孩子不能在温室中纯净成长一样,筛去了生活的无常和丰富性来给青少年的“教育”,事实上会害了他们,即既往已经在教育上呈现出的过度保护的弊端。

再次,强化助长的辩证法。毋庸置疑,给青少年观赏的影视作品要有更好的思想,更纯正的对于人类文明和积极性的生活观念的灌输。其实,不仅对青少年,对于成年人而言,好的影像作品也会给人以正向的积极鼓励,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可以更多地积累从影像作品中感知生活的经验,以及认识影像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从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来看,新的一代人被称为网生代,实际上就是他们直接接触的网络时代,且很好地适应了网络时代的生活,而对于超越年龄段的影像有更强的承受力。如此而论,还简单、按部就班带有拘束性地安排学生观赏影像作品的标准,显然是落伍的认识。对青少年来说,感知面向生活的影视作品,既要某种程度上不能过于复杂地超越他们的认知,也必须给予他们生活复杂性的一种警示。所以,教育绝对不是按部就班的约束,也绝对不是在一个遮蔽的温室之中一些简单的生活教化。影视作品应该是更丰富的启示和警醒,那样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和承受生活的复杂性。不能再用过去的旧习惯或简单地用一种直线平面覆盖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无趣和反感,因为他们自己所接触的生活远远不是学校的简单生活,也不是家庭所希望和维护的一种纯洁生活。影视作品会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启示、生活广度的投射,延伸到网络之中的影视生活更是对现实生活丰富多样性的一种演练。让影视承担带有趣味和形象化的扩展生活的责任,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想的启迪、更好的人格的锤炼、更积极向上且为了人类命运而搏击的承担。

最后,注重审美形象性感受。影像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其适应图像时代并且天然亲近青少年,观赏感受和一般的阅读不一样,具有声画结合和动感呈现的特点,所以影视是从视觉、听觉到整体复合观的一种审美的感知,应该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和提升。但我们有理由要求影像作品成为一种精致化的审美文化的载体。影像作品应是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带有污染的东西的负载体,或者说在表现复杂生活时必须很明确地带有具有感染力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能让学生观赏和接受的,能从中全方位感受如真如幻的生活世界,能设身处地地沉浸而认识到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影视作品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同身受其情感,真正地感觉到真善美所具有的动人的魅力。

三、青少年影视接受的若干基础概念

一是关于青少年影视接受的一个基础问题,即青少年影视教育包含什么?是简单地观赏影视作品,还是有更多的内涵涉及?这些概念既要触及中小学影视教育和青少年影视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影视教育的影视所指,以及我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梳理。

一般而言,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似乎是只针对在校的中小学生,但其实不妨扩展其范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当然都在中小学,但是论及影视教育却还有社会对于影视类教育的培训班,以及相关媒介针对学生的教育。这样的辨别并不是锱铢必较,实际上包含扩展的认识,即针对青少年或者是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的途径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可以接受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包括人们所知的国家机构一年一度推荐的作品,和超越推荐的更为广泛接受的对象。由于每年已经有相关国家机构发布的作品指南,也有中小学校这样的正规机构可能实施、承担影视教育,所以指定作品成为一个至少名义上需要遵守的对象,即告知中小学什么可以阅看、什么不可以阅看的影视作品的规范。

但是放大到社会的影视教育,无论从影视的表演、朗诵到播音主持等,还有些甚至涉及影视评论等培训班的教育,却未必局限于推荐作品范畴,而学生接受的影视作品及途径则更为多样、广泛。所以必须认识到,对于这个年龄段学生进行的影视乃至于戏剧的教育,既有学校正规途径所规范的一些教育(必然受到一些限制),也有社会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却可能超越指定性而还有别的范畴。需要注意,对整个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上的教育都要包括在青少年影视教育范畴。

二是扩展的影视视听素养教育。影视到底包括什么?简单而言,似乎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应注意,对于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影视是一个符号,它包括放映的电影、不同途径媒介所出现的电视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媒体上所呈现的包括影音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影视作品是在不同媒介上呈现出来,尤其是网络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多样的影视视频对象,它的范围不但包含单纯的电影和电视剧,自由无拘和各种途径能看到的具备多样性形态的视频也不可忽视。同时,很多时候,中小学生在网络媒体、移动手机媒体上所看到的视频,比如说抖音、快手,还有其他的诸如此类以影像声音为呈现方式的作品铺天盖地而来,也具有无形的诱惑力。综合性的影视教育当然应归之于媒介素养的教育,而以影视来概括的这个媒介的多样性教育必须有主动的意识,否则只将影视限于电影、电视剧教育就会显得孤立,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实际上,笔者想说的是,当下面对青少年的影视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因为人们已经进入了视觉的时代,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阅读方式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2019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8年,0到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而其中0到8岁的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低于前一年的75.8%。14到17岁的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低于前一年的90.4%。而2019年公布的网络发展数据显示,到2019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8.47亿,所占的比例达到98.6%。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8年的98.6%提升至99.1%。截至2019年6月,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半年增长均超过3000万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手机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包括影像视听作品的比率有了非常高的提升,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看到东方网总裁徐世平耸人听闻的标题:纸媒关的越早越好;电视频道停的越多越好。真假不论的标题后面,他说:“最近一两年,有两个产品的出现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2017年高速成长的快手和2018年异军突起的抖音。我每天晚上睡觉前,也习惯刷一刷,看看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款产品颠覆了媒体行业铁律一般的许多观念。这两个产品,竟然没有首页的概念,也没有置顶的概念,甚至都没有分类,传统互联网所谓的位置高低和分类层次也统统没有了。”这番话至少提醒我们,时代变化得有些匪夷所思,而影像概念的扩展更不可漠视,要高度重视时代带来的在互联网上包括影像作品的阅读日渐影响的人心趋向,并要解决越来越需要去引导、指导乃至于管控的问题。毕竟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忧虑包括抖音等在内的短视频对人们的影响力,那是一种无论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有着的莫名而无可阻挡的吸引力。最新的研究提及,近四成的大学生每天会花费两小时关注网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

总之,归结起来就是对青少年的影视教育,其实应该放大到更大范围的影视、音频作品素养的教育。否则,我们会仅因为文件所规定的一个具体对象,忽略将来一定会遇到的如何辨别网络所承载的影视视听作品(包括短视频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力。提高中小学生视听感知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三是需要反思取舍影像作品的难题。上述问题的思考焦点在于既要有学校正规推荐的影视作品,又要有更大的视野看到青少年是透过不同途径看影像作品,特别是互联网作品的现实,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没有主流的推荐固然不对,但是不把影视作品放在更大的互联网环境看待,也可能就忽略了影视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存在。给青少年什么样的影像作品有时取舍困难。一般而言,选择所谓干净的适合孩子的作品最为简单,但由于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影像作品都有可能被接触到,而主流机构当然要保持自己的道德教化观和审美观,于是我们推荐的作品自然要符合这一要求。但那是有局限性的推崇,即便是有引领性的对象,却不可能是青少年真正全部要看,或者说局限于此要看的。

问题在于,除了主流机构必须以推荐为准、避免落人口实之外,还有重要的因素值得反思,即我们推荐的是所谓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影视作品,和主流机构必须倡导一个无懈可击的推荐这二者叠加,就聚焦成为青少年适合的推荐作品。但事实证明,老套的推荐固然稳妥却未必完全适合并真正被青少年所喜欢。关键在于,如果我们还一直处在所谓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简单化认知阶段,而不是着眼于青少年能够成长向上,以及触及应该引导而有待去辨析的高端平台的认知上,推荐的作品就会遭遇问题,即一方面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复杂的影像,犹如游戏一样天然地会被其喜欢;另一方面,对比之下,被推荐的所谓纯正的符合身心需要的作品就显然势单力孤,难以抗衡。这里的关键就是应该给予青少年更多样化的观看可能,又应有主流价值观在其中起引导作用,让他们透过影视去经受摔打,获取更高的思辨因素,给予他们不仅是臆想中的青少年知晓和接受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定的对象。如果不突破这个关口,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效果、情感接受和能起到的作用,都会大打折扣。教育观的问题在于如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成长要经历挫折,成长要向前走,要通过自己的阅历去判别。当然,这样思辨地选择影视作品的难度其实更高,但要信任教师对于多样作品的引导作用,同时让他们看到丰富性和成长性这二者是可能统一的,审美的影视教育应该会做得更好。

最后,回到现实,谁来承担青少年影视作品的指导责任?时间紧迫,在影视教育体制尚不健全、影视师资严重缺乏、影视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乡村教育高度认同、影视教材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完善的背景下,一步步推进解决是时不我待的任务。

首先,在我们的观念中,应有教材和引导性教材,引导性应该更多地触及能给予指导的教师,使其获得更大的提升和专业化的指导。同时,推荐的作品不应该限于简单地推荐,而应选取人类文明之中最重要的又适合青少年欣赏的作品。

其次,要能够引导青少年看到影像作品中多样的艺术内容,艺术和审美毕竟是要给予青少年思想和道德哺育的真正重要的要素。要相信人类的基因之中,对审美和美好事物的本能接受是恒定的。无论教化与否,亲近感和精神情感的需要有其自然的内涵价值。而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的时候,也自然会把自己的情感给带进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不要仅限于教科书,社会的教育、网络上的影像作品,以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引导和指引必须建立体系,而这是当下极其缺乏的部分。在校园之内看的作品有限,而校园之外的成人性的作品既丰富多彩又亟待引导,网络上的影响又没有被列入计划之内,师资的缺乏一时半会儿不能得到解决。于是,多管齐下,应借助社会力量,借助社会的全部条件让青少年接受正规的向善的引导,以能够给予带有主流价值观、有更好引导性的自然接受的影像。因此,教育就成为迫切的要求。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教学试验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主任,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暨艺术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5-6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宝钢教师特等奖入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教育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育联盟理事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778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