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秀建,艺名勤耕。1968年9月出生,浚县善堂镇柴村。1990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岛东方艺术大学国画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艺术委员会艺术顾问。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浚县民俗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千年泥咕咕 历史活化石
河南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母系氏族晚期(约公元前6000年)即有先民定居,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县治在今浚县城东的大伾山东北。
浚县位于鹤壁市的东南部,曾经是黄河故道,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黄河冲击带来肥饶的土壤,是此地农耕发展的基础。雨水丰富,使得农耕文明优先发展,同时黄河故道形成的丰厚的泥土也是浚县泥塑产生的基本材料。
泥咕咕是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浚县泥咕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 年,浚县泥咕咕经过国务院审批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咕咕再不是只能供孩子玩的泥玩具,而是逐步转变为民间文化艺术品,而且已经成为河南浚县地区的名片,泥咕咕也开始走出浚县,走向全国。2008年6月,柴秀建被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传承人。
创意民间艺术 走上“泥咕咕”创新之路
柴秀建1968年出生在浚县善堂镇柴村一个民间艺人之家,自幼酷爱美术,从小就对民间泥塑艺术有着非比寻常的热爱,由于生在艺术之乡,对泥塑文化耳濡目染,儿时就可以根据模型做出简易的成品。年轻时参军入伍,从军期间求学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青岛东方书画艺术大学)国画系。
1992年,当了5年兵的柴秀建退役回到浚县善堂老家,原本打算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底找份工作的他,正碰上神话大世界筹备推介浚县民间工艺品,便应招进了神话大世界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寻找并搜罗浚县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因顾客对泥咕咕特别偏好,但当时泥咕咕样式虽多但创新较少,于是柴秀建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底,试着设计了一系列神话人物和动物,交给其他艺人去做,结果大受欢迎。从此,柴秀建走向了泥咕咕的创作之路。
为了加深对泥咕咕文化的深入理解,用来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柴秀建老师经常求学于民间,与大师们求学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创作的狮子、泥马既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传统的特色。他把秦汉唐雕塑造型与浚县的泥塑艺术结合起来,色彩上将秦、汉漆器色彩和明代瓷器色彩相融合,使泥塑作品色彩更加古朴,地方风格特别浓厚。经过多年艰苦磨练和潜心钻研,柴秀建的作品已炉火纯青、自成一派,作品手法高超,泥塑大胆夸张,形神兼备,造型生动逼真,简练明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达到了纯朴粗犷生动有神,威武雄壮的特点。有着强悍的原始趣味和憨厚、稚拙美感。给人一种坚强忍耐,锲而不舍的艺术享受。
身为一名炎黄子孙,柴秀建用黄胶泥所塑造的泥咕咕不仅是一个流传百年的传统民间技艺,更是表达了一个发扬传承中国非物质遗产的决心。
与鸟结缘 匠心传承
泥咕咕产生来源于史前先民对鸟的信仰,古代的人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翱翔的飞鸟,劳动人民与鸟结缘,同时对于会飞的鸟产生强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逐步形成了平原地区鸟信仰文化特征。在靠土地生产粮食的中原人心中,是飞鸟衔来了种子,农耕文明才得以开展。
泥咕咕拥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二是手工捏制,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虽然泥咕咕的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良,但是随着年轻人对古代传统手工艺重视程度的下降,即将后继无人之时,柴秀建勇敢的站了出来,决心将浚县泥咕咕发扬光大。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其制作工具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捏制泥咕咕的土质较其他泥土细腻、柔软而且可塑性极强,是天然的泥塑材料,在当地的农田里到处都可以取到这种资源。捏制泥咕咕用土一般都会选取地下一米多的优质泥土,因为农田耕种的原因在地表一米之内的泥土里会存在许多诸如柴草和植物根须等杂物,妨碍泥塑的捏制。基本上在一米以下的泥土土质会相对纯净,捏制成泥塑之后不容易开裂。在取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所取泥土的质量,不能有杂物,才不会影响以后作品的质量。
民间匠人注重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他们利用泥土的可塑性,按照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赋予泥土新的生命力。浚县泥咕咕的造型最突出之处是其夸张的造型和传神的姿态,如民谣所唱“泥咕咕泥咕咕,小头大肚尾巴秃”,就说出了捏制泥咕咕的要领:夸张丰满的大肚,憨态可掬的神情,简洁明快的色彩。民间艺人在捏制泥咕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大胆取舍、高度概括、夸张表现,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捏制英雄、美女则为“英雄无项,美女削肩”,如此则更能突显英雄的豪迈气概和女性的窈窕柔美。可见,夸张是民间雕塑表现物象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浚县泥咕咕采用的是“舍其形而求其神”的概括、夸张的造型手段。这种突出主体,应物象形的造型法则,更能增添物象出神入化、自然生动的情趣。
他创作的多件作品在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展出。作品被台湾、香港、俄罗斯、日本、中国工艺美术馆 等省、市、国家艺术馆收藏。CCTV-2、 CCTV-4、 CCTV-9、北京卫视、山东卫视、合肥卫枧、江苏卫视。新华社《中国日报》、 《中国文化报海外报刊》、《中国民族报》 、《北京日报》 等数十家媒体作过报道。
柴秀建相关事迹:
2004年5月,在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作品《泥咕咕组合》荣获新人新作奖。
2006年8月, 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作品《狮子》荣获银奖。
2007年12月,作品《狮子踩绣球》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称号。
2008年1月,作品《狮子滚锈球》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金飞鹰奖。并荣获终身成就奖荣誊称号。
2008年6月,被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传承人。
2008年10月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作品《狮子踩锈球泥咕咕》荣获“铜奖”,作品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9年10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华文化促进会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上海)作品《活头狮子》荣获一等奖。
2010年3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中华国学文化艺术大使”称号。2011年3月 ,被中国国家书画院委任 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职务。
柴秀建作品书刊《留住手艺》、《图说老绝活》 、《中国工艺品吉祥大全》、《玩具之旅》 、《中国工艺品泥塑玩具》、《 中国乡土民间工艺论文集》、《 云南国际工艺品高层论坛论文集》、《泥咕咕》等丛书。
来源:非遗地图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