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书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汶川地震13周年 | 非遗传承 涅槃重生

2021-05-12 14:41:26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13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一条裂缝划开四川大地。而今天,历经苦难后的四川人民重新振作,以坚毅与勇气让曾经的满目疮痍的家园重新焕发活力。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大地震颤,山河破碎,地震令近7万人遇难,只留下了一地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举国同悲。

2008年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映秀镇

汶川大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破坏:许多羌族非遗创作与传承主体流失,羌族非遗面临传承人断层与生存土壤松散、激变的威胁;羌族非遗赖以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遭到破坏,非遗传承较好的羌族村寨、社区、展示馆、传习所等,均在地震中损毁严重,羌族非遗以及羌文化所依附的生态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在重建家园中保护羌族非遗,2008年11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开展了大规模文物和非遗资源普查。各级政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羌族地区受损的非遗文献、音频、视频等资料及相关实物,以此抢救羌族的历史和文化,抢救羌族先祖的生活记忆。

2018年5月12日拍摄的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风貌

当地政府先后启动建设了保护区内178个文化生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茂县古羌城、茂县非遗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基础设施建筑拔地而起;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北川吉娜羌寨等一大批羌寨修葺一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理县桃坪羌寨

北川吉娜羌寨

保护区不仅将因地震损毁的、羌族特有的鲜活文化形态抢救、保护起来,还让灾区的羌族群众能够重拾文化记忆、重建精神家园。相关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非遗传承人以个人或家族的形式成立私营企业,从事诸如羌族漆艺、茶艺、羌绣、咂酒等相关文化产业。

羌笛展位进行直播推广

为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区内各级政府举办了多期“四川藏羌地区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传统工匠培训班”,有效提升了一批具有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传承人的技能。阿坝州成立了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阿坝州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推动促进以羌绣为代表的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些中心、协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了3000余名受灾失地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致富。
羌笛培训

羌绣培训

在保护区内,不少地方建有多个非遗传承、展示中心。这些中心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大汇聚,也是展示灾后重建成果的新窗口。例如,汶川县建有羌年传习所、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传习所、羌绣传习所等若干个传承点;理县建有羌年传习所、博巴森根传习所;茂县建有非遗传习中心、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传习所、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传习所、瓦尔俄足节传习所、羌年传习所等;松潘县建了羌族多声部民歌传习所;黑水县建有卡斯达温传习所、阿尔麦多声部传习所、圈德迪(二人舞)传习所;北川建有羌年、口弦、水磨漆艺、古羌茶艺传习所;平武县建有刺绣工艺传习基地、剪纸传习所等。这些带有浓厚家园意识的行为,丰富了羌族民众的精神生活,发挥了非遗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
平武走马羌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羌绣传习所

北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践行文旅融合,灵活地将非遗传承与增收就业相融合,带动乡村振兴。13年过去,我们见证了灾区人民的灾后重生,见证了灾区的重新建设。缅怀过去,致敬重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注:本网媒体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华美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华美网的价值和判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57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