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2021-08-11 15:05:58 文章来源:非遗清单
简介:南县地花鼓,湖南省南县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它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2006年5月20日,南县地花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99。
表演形式
南县地花鼓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史料记载,共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种形式。现除了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失传外,完整保存留下来的还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表演形式。
“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角色为一旦一丑,起源时的旦角和丑角都是男人妆扮的(后发展为一男一女)。丑角以红绸巾系辫子或戴草帽蒂子(将草帽剪得只剩个顶子)、砣帽、酒蒂子(帽型像酒坛的沙包盖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蓝色或深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纸扇、或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顶绸帕、搭系手巾,或扮仙头(用黑布仿制黄花少女的卷发并配有鲜花的古典发型)、巴巴头(按古时妆扮的一种发型),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绸子和被面布料做的大红色衣裤或衣裙,手拿丝织红绸或红布手帕、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十多种曲调、词意表演玩“套子”转“窝子”,特别是注重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
竹马地花鼓
“竹马地花鼓”是在“对子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基本相同,但在表演程式上加了走“8”字,挽“云手”,走“磋步”等“套子”,要求手、眼、身、法、步有机地结合,特别是另增加主人公必须是骑马武士妆扮,头戴红色仙头或戴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竹制铺上各种颜色的彩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配合表演,有的还配有翻筋斗的马夫,多的时候用过十匹马,一般也有三五匹马,走“8字绕圈子,玩套子,以表现威武场面。
围龙地花鼓
“围龙地花鼓”是场面最壮观的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更加丰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有围龙、舞龙配合表演,龙头龙尾联接十一节或十三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通过丰富套路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
表演特征
南县地花鼓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中,以其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它作为湖区人民过年过节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不论是吹奏乐还是打击乐,不论是演出的服饰还是艺术形式,不论是手、眼、身、步的艺技还是演员专用手帕、花扇的运用,都规范在固有的表演程式中,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
一是表演技艺讲究规范。首先是锣鼓牌子的规范。地花鼓的锣鼓,一般是“长槌”转“桥钹”然后“挑五捶”进唢呐吹过门,专用曲调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妞”、“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祖师爷是怎样唱的,师傅、徒弟一代传一代,传承不走样。其次是唱词的规范。“地花鼓”的唱词一直保持着以七字句为主体,每句七字,四句为一段,音节为“二二三”。如“正月望郎正月正,双脚跌跪妹跟前,十指尖尖来扯起,娣妹过的什么年”。学起来易记、听起来爽口、看起来活泼。再次是动作规范。地花鼓的动作还见功底,丑、旦的手脚功夫十分讲究“三节”、“六合”的运用。手分“梢、肘、肩”三节,脚分“梢、滕、胯”三节,头分“头、腰、胯”三节,表演时必须做到三节协调。“六合”分“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就是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做到精气神三者柔合;“外三合”就是外在的动作协调,神形兼备。把生活中的“开窗”、“搬凳”、“倒茶”、“摇桨”、“插秧”、“跨沟”、“打伞”、“望月”、“骑马”、“牵年”等动作规范于艺术动作之中。
二是表演形式十分丰富。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形式是丰富多采的。表演的演员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七八人、十几人、几十人。表演的服饰有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兰色的。表演的道具有花扇、手帕、板凳龙、长布龙、稻草龙、蚌壳、竹马、马鞭、酒杯、筷子。演奏的乐器有堂鼓、手鼓、汉锣、大钹、小钹、云锣、碰铃、唢呐、大筒等,歌唱的曲调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采茶调”、“辞东歌”等。特别是表演的形式十分丰富,有“对子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竹马地花鼓”还有“板凳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等。“对子地花鼓”在每一个场面既可以出现一对丑旦,也可以出现多丑多旦场面,至于“竹马地花鼓”、“蚌壳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的表演则是异彩缤纷、各具特点。“双龙戏珠”、“渔翁戏蚌”、“竹马戏芳”,场面壮观、威武,气氛强烈、高昂,让人们享受劳动之后的愉悦。
三是调式和板式简洁。地花鼓的常用曲调虽然不少,但调式和板式都不怎么繁杂。这是因为地花鼓表演动作的简洁,也就形成了其声腔固定板式节奏的简洁。如“十二月望郎”、“拖板凳”、“送财歌”等,曲调结构上都是平衡对称,每四句为一组,每一句为四个小节,包括最后八个小节的花腔也是四个小节为一句,总体上可规纳为方整性的平衡对称结构。这种声腔结构便于记忆,无论唱多少段,反正每段是四句,每一句是四个小节。依照唱词的情、声、音、字等有机的结合,形成固定的板式(节奏型)以表达填词的规律。小旦、小丑可以依据每段唱词的内容以适合人物思想感情,动作不断变化,在“内窝花”、“外窝花”走“8”字的基础上加入“左摆右摆”、“前进后退”、“探海”、“劈岔”等大量的简洁动作,表演更赋予审美价值。但任何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又未脱离其调式和板式的简洁性特征。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