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2021-11-09 11:40:51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
潮扇技艺:清末由广东潮州传入四川德阳,虽起源于潮州,但几经改良后却在德阳这片土地上发展兴盛,成为四川一绝。在“德阳潮扇”的俗称中,除了“葫芦扇”、“猪腰扇”,它还有个别名——“挖耳扇”,这是因为,从侧面看弯曲的扇面,好似手掌向内微微合拢的形状,便于兜风,具有使用的合理性,像极了大家熟悉的挖耳勺。葫芦的形状,中国人特别喜欢,葫芦有“福禄”的谐音,而德阳潮扇的“葫芦”意味着把福禄拿在手里。同时,在使用“葫芦扇”时,成倒葫芦形状,有“福到”的寓意。
“德阳潮扇”曾作为皇家贡品献礼慈禧太后,深得其欢心,也曾被当作生日寿礼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两把德阳潮扇。而在今天,广东潮州早已不见了潮扇的踪影,而德阳潮扇的传统工艺,龚德江则算作是具有代表性传承人。
在德阳石刻公园的“德阳潮扇陈列室”,记者见到了德阳潮扇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龚德江。这间陈列室是他自己为宣传和展示“德阳潮扇”文化开设的,所有德阳潮扇最后的作画工序都是他和女儿龚书在这间十多平米的房间内完成的。他告诉记者,德阳潮扇曾誉满海内外,但要想俘获现代人的芳心似乎有点困难。“现在的工业技术这么发达,机器做出来的工艺品都是炫丽多姿,非常漂亮,而像德阳潮扇这种完全靠手工制作出来的传统艺术品已经很少有人懂得欣赏了!”龚德江的语气中多少透露出他对这项传统技艺所处的尴尬处境的无奈。
据《德阳县志》记载,清光绪(1892年)年间,福建仙游县同知包善诚解甲归田德阳,带回了五把广东潮州扇,经德阳本地商人李宝成独具匠心的改变,德阳潮扇的制作技艺开始慢慢在当地流传起来。德阳潮扇在吸收广东团扇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德阳本土文化不断在工艺上进行改良,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德阳潮扇制作技艺。
据龚德江介绍,德阳潮扇制作有大的工序十二道:车扇柄、启篾片、划竹丝、弯扇框、扎把子、编下线、绕中红、编上线、做围线、裱扇面、剪贴云耳“福”字、画扇面,小的工序近百道。诸家制扇工艺流程大致是:扇子框架采用绵竹西山大斑竹,刮去竹青劈成筷头粗方条,用甑蒸一个时辰(有的需三蒸三晒)以防蛀,再细刮上清桐油达到应有光洁度。扇架竹丝用越冬老慈竹,去竹青后浸泡盐水减脆,然后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经三蒸三晒防蛀处理后,扎好扇把再用成都上等白蚕丝线(现在用杭州丝线)编成一道中线,五道下线、五道上线,一道围线的竹丝扇架。经裱褙、装饰后作画或书法作品,一把德阳潮扇便算完成,一人全能,要独立完成一把扇子的制作,需要3天多时间。
2007年,“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08年龚德江又被省文化厅指定为德阳潮扇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龚德江说,和很多的非遗项目一样,德阳潮扇制作技艺现在也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龚德江称,如今随着德阳潮扇成功申遗,社会对潮扇文化及技艺的关注及认知更加深入,自己似乎又看到些许希望。同时,值得高兴的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女儿龚书,在自己的再三要求下,2010年开始学起了这门手艺,现在已能独立完成潮扇的制作了。龚德江说:“德阳潮扇代表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借着申遗成功,我很想把德阳潮扇这个产业做起来,但也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把这门技艺给传下去。”
中华美网编辑/彭彪 编审/王刚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