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书法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书评】书写中国城市文明兴衰变迁历史的宏篇巨制 ——评何一民等著《中国城市通史》

2022-10-21 19:51:55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书写中国城市文明兴衰变迁历史的宏篇巨制 

——评何一民等著《中国城市通史》

文/张利民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城市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国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世界城市文明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5000多年来中国城市历经风雨兴衰,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但是,关于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史学才在大陆勃然兴起,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始终缺乏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城市历史的集大成之作。近年,由何一民教授主编,集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学者共同完成的专著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城市通史》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以城市文明的演变作为主线考察了中国城市数千年的发展变迁。该书从先秦至民国时期分为八卷,共计450余万字。全书在充分吸取有关中国城市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架构上对不同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经济、人口、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生活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描述和研究,梳理了中国城市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些理论,探寻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色,具有极高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是当前史学界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为高等院校开设中国城市发展课程奉献了一部全面系统的教科书,也将成为今后研究中国城市史具有权威性的指南。


《中国城市通史》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上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历史角度对城市兴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其发展脉络和特征,有助于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城市史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起步。这是伴随着全球城市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历史学科的创新应运而生的,也是契合了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40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有鸿篇论著问世,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平台和队伍,在理论方法和研究体例等方面也有重大的突破。但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建设,尚有一些不足,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内涵与外延等各方面的创新与完善是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也缺乏长时段和整体性的视野。《中国城市通史》正逢其时,其结构创新、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立体展示了中国城市从形成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通观全书,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在系统梳理中国城市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长时期的深入研究,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论点,提升了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城市并不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人类社会大分工还应该包括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而这两者的分工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的,有了城市社会后出现了城乡分工,且带动了体力和脑力的分工,因此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这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结合早期城市形成和社会变革对社会大分工的全新解读,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作者还阐述和解读了清代以后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近代城市化、城市早期现代化等诸多称谓,强调了在研究主旨、视阈、时段的区别,分析了相互之间的关联,这将有利于促成对上述概念的认知,进而逐渐形成概念上的共识。另外,作者针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农村建设,分析了城乡关系变化的动因,认为近代以后城乡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城乡之间的联系性加强和对抗性加剧,而这样的两极分化延续到21世纪。这些论点,有助于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全书在架构上突出城市内涵和外延各种要素的研究,力求达到逻辑联系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进而分析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兴衰流变与特点,探究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

律。作者在充分考虑各个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前提下,从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既有城市数量、分布和兴衰原因的宏观分析,以再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又有专题性研究,描述了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彰显了城市史是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点。具有创新性的架构,有助于中国城市史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作者具有广阔的视野,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战祸和社会动乱等人文环境,系统地探讨了这些环境与城市兴衰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推动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动力,形成了多种具有创新性的论点。例如,论述了王权和国家对早期城市形成和变迁,以及城市建设、分布和等级排序的推进作用,认为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原因各异,但总的看来代表王权的国家机器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进而形成了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规律。作者还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路径与欧洲城市的不同。欧洲中世纪之后重建了以工业、商人等平民为主的城市,由此出现了自治,弱化了国家和宗教的束缚,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下实现了城市化。中国城市发展的长河中,在中央集权的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下,在重本抑末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抑制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的形成,城市的社会组织充当了政府控制社会力量兴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导致在明清以前城市中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治团体。清代以降,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带动了商业兴盛和国内市场的发展,进而形成区际贸易流通网络,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带来工商城镇的崛起。开埠通商后,中国城市发展是由外贸带动下的“商业化”兴起,带动了工业和市场的发展,迎来了城市的近代化和城市化的起步。以上观点,是作者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国情,对于城市兴衰有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将进一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


四、全书在对不同时期的城市数量、规模、类型,以及城市体系形成与演变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以通过数字和图型直观展示历代城市的发展。作者不仅关注都城的形成与发展,对一般城市和不同类型城市也进行了考察,诸如先秦时期的诸侯城市、先秦时期的县城、宋元时期的港口城市、清代的省会城市,以及市镇和集市等等,以体现各个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十分重视城市空间分布的研究,从地理环境、气候、河流和国家政权、人口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对城市空间分布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行政区划是城市分布的基础,城市的分布和变化与行政区划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作者进而总结了城市格局的分布是,从夏商前的“满天星斗”,到秦汉以前的以黄河流域为重心,到唐宋以后的南多北少,而清代以后开始形成向沿海扩张和边疆延展的“自北向南”到“自西向东”的动态走向。并且,作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划分了不同时期区域和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在强调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同时,总结了特点,分析了差异,论证了城市发展与分布的不均衡性。


五、全书高度重视中国边疆地区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契合了中华文明整体史观。长期以来,在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对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等地区城市关注的较少。该书作者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论指导下,对不同时期的边疆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开拓性研究,填补了城市史研究的空白,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整体性认识,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


《中国城市通史》作为新兴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将为当前中国城市史研究展现了一个新的平台。当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理论方法和内容尚需要研究者不断的深化、完善和充实,诸如城市系统的演变、城市等级与市场网络的相关性、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天灾人祸对城市兴衰的关联等方面,均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需要建构与乡村研究、市镇研究、城市化研究、西方城市史研究等相关领域互通、对话的场域,以进一步促进历史学研究的创新和开拓,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进当前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


中华美网编辑/彭彪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850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