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页
人物简介
本广告位招租A
2015-07-09 13:03:23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美籍华裔学者何惠鉴在谈到元代文人画时曾经说过:墨竹(及古木怪石)一门,不但在“岁寒三友”中成立最早,不但与华光(释仲仁)、逃禅(扬补之)一派的墨梅分别代表文人画中的“南香北雪”,而且因为它比其他任何门类(包括山水)更能体现和发挥“书画一体”的精神,所以实际上是北宋士大夫画流传至金元两代的主要媒介。
吴镇,是以其山水画的成就被列为“元季四大家”的,但他以竹石松梅为题材的水墨画,尤其是墨竹,同样在文人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所要探讨的《墨竹谱》是吴镇众多墨竹谱中的一件,作于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五月到六月之间,是为他的儿子佛奴所画的。这件《墨竹谱》共二十四开,前二开为抄录的《苏轼题文同画竹记》(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另二十二开均为单幅册页墨竹画,每幅都有诗文题语。
吴镇《墨竹谱》中对笔墨、书画关系的处理及相关论述使之成为宋元文入画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墨竹谱》前面有两开的篇幅,画家用行草书抄录了苏轼的《题文同画竹记》(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其实是一篇充分阐述苏轼重意而不轻法的画论,也是苏轼所倡导的文入画精神内核之所在,吴镇对此文的抄写,并置于开头,表明了对苏轼的认同态度。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吴镇对于墨竹笔墨技法的处理与文同有着诸多不同。
从流传下来的文同墨竹画来看,用墨色的浓淡表现叶子的面背,比起双勾和着色竹来,更能表现文人趣味。李衍、柯九思的墨竹在墨的表现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用浓淡明显不同的两种墨色来表现墨竹的不同部位,如用淡墨画竿、浓墨画叶等等,力求形神兼备,但基本上还没有摒弃形似,还是以呈现客观物象为目的。吴镇的《墨竹谱》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用浓淡墨施用于某一固定具体的部位,而是通过对用笔节奏的控制,使墨色随机生化出浓淡不一的形态,呈现出丰富的节奏感,从而传达主体丰富的精神世界。
吴镇不求形似,喜用水墨与“墨戏”。关于“墨戏”,在元入画论中多有论述。吴镇谈到:“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元人元燧题米友仁山水画云:“米敷文之画全法其父,山水树石,不事巨细,多以云烟映带,只喜作横挂,长不三尺,自题曰墨戏”。
吴镇《墨竹谱》赏析: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