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趣谈】今日入伏,带你看看古人如何“物理降温”

2020-07-17 14:13:53   文章来源:中华美网

入伏,即入“三伏天”,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来临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且会“超长待机”40天!


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天气,是太阳加上天狼星(the Dog Star)造成的,后来英文中一直沿用了这个说法。网友把这个翻译直译成“热成狗”。


0178(邓敬民 春风得意牧童归 68×68cm 国画).jpg


农谚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进入三伏天,我们更要注意防暑降温。那么在古代,没有空调的日子,古人是怎么防暑的呢?今天小巴带大家先盘点一下古人的“物理降温”招式。


Lv.01 经济适用型


对于古代的平民百姓来说,最常用的便是这“经济适用型”的物理降温方式。


学过基础物理(甚至没学过)的都知道,遇到大太阳天,避暑的最快方法,就是找个阴凉地,那儿凉快哪儿呆着。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在高层建筑不多的古代,一棵好乘凉的大树或是一片树木竹林,便显得尤为可爱。


佚名 《柳荫高士图》佚名 《柳荫高士图》


除了大树,我们的凉席、扇子当然也要齐活。夏天的时候喜欢在凉席上“葛优瘫”,这一点上,我们和古人没有任何区别。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除了凉席,古人为了达到降温的3D效果,还发明了“竹夫人”。竹夫人又是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它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


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竹夫人

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竹夫人


名著《红楼梦》中有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 。”这个谜语是打一物件——“竹夫人”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指“竹夫人”的外形;后两句指秋后天凉了,这个东西就用不到了,会收起来或搁置一边。


Lv.02高级舒适型


对于古代贵族,物理降温的选择相对更丰富。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用冰消暑是从周朝开始的,不过当时用的冰并不是制出来的,而是寒冷季节从江面、湖面上采集而来。大寒季节的冰块硬度最高且不易融化,所以每年这个季节,宫廷就会派人到水质好的地方采冰,然后将冰块运到地窖一层层摞至窖顶,之后铺草封口待来年享用。古老的采冰方式耗费人力较大,且冰量只能保留三分之一,所以最初的冰块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


清代掐丝珐琅带座冰箱

清代掐丝珐琅带座冰箱


微信图片_20200717105555.gif

电视剧《延禧宫略》中,冰镇瓜果的冰鉴


为了能更好的保存冰块,商朝时期特别设立“凌人”一职,他们负责管理冬天采集来的冰块。唐代末年,藏冰开始向制冰发展。当时人们在制造火药时,无意间发现硝石溶解于水会使水温降低并结成冰,后经人们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硝石制冰法,不仅节省了制冰成本,也让冰的身价更为亲民。


既然有了冰窟,那便携的冰箱定也少不了。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其代表物。


曾侯乙铜冰鉴

曾侯乙铜冰鉴


这件文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中最早的一件“冰箱”。它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外部结构被称为鉴,内部结构被称为缶。这件青铜器使用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蒸馏酒技术,当时人们通常喝的是小米酿的米酒,米酒在天气热的时候口感和味道容易变差,所以当时的贵族就命人做了这个器皿。


除了冰鉴,风扇也早在汉代也被发明出来。但早期这个风扇的主要角色不是取凉设施,而是农具,随后被人们用于夏日取凉。《西京杂记》里记载,长安有一位叫丁缓的巧匠,他是个惊人的发明家,发明之一就是一组联动的风扇:“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室生寒。”按这一记载,早在公元前后,丁缓就制造出了直径为一丈的巨大轮式风扇,并且多达七个,靠手摇操控。


清宫中作为陈设玩意的小风扇,上发条后就能自动转动片刻

清宫中作为陈设玩意的小风扇,上发条后就能自动转动片刻


Lv.03超豪华尊享型


冰和冰箱或许只能“局部降温”,想要整体降温,还得靠空调房。


先秦时期人们结合冰窖原理建造了地下纳凉的“空调房”,取名窟室。由于窟室深藏于地下且无阳光直射,所以能够利用地下冷源纳凉,另外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冰块吸热散发冷气,如此一来就达到降温消暑的目的了。


唐代,大明宫北部分布着很多离宫别殿,而“含凉殿”以凉爽闻名,这便属于古代“空调房”。它位于太液池南部,内外设置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设备以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还将冷水送向屋顶,形成人造水帘,增加了降温效果。


含凉殿复原图

含凉殿复原图


《唐语林》中说,唐玄宗在含凉殿召见大臣,宝座后有水力带动的风扇产生凉气,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其清凉自不必言。原理和凉屋、自雨亭类似,但规模更大,效果更好。


《唐语林·豪爽》记载,夏日某天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他被“赐坐石榻”时,感到“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自雨亭原理图

自雨亭原理图


唐朝中产阶级的富有家庭普遍有“自雨亭”,规模虽然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717105731.gifTHE END


出品:巴蜀画派促进会

编审:方方 Fan Fan

编辑:李思家

合作与投稿:bashuhuapai@sina.com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643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