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城市与建筑,许多优秀的城市实例充分说明了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让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给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和观光者以美的享受,是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主要工作,也是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开发商的责任。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尊重历史文脉是塑造城市美的基础。
在当今的中国,有许多城市在一些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抛弃了文化传统,丢掉了地方特色,使得城市和建筑文化陷入了平庸和千篇一律之中。
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城市是一种受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的文化环境,是实现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环境和工具。
因此,从城市诞生之日起,美好的环境就成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想尽了各种办法。当“城市设计"这个概念出现以后,人们发现,通过这种方式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空间环境,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
不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设计,抑或是城市建设与改造,都会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问题。
人类设计、建造城市,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适于居住的环境,使自己生活的更舒适、更美好。
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所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的更好,居留于城市。"
因此,城市的美观自古以来就一直成为设计师、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
为满足这种需求,城市在不断地扩大,环境质量也在不断地下降。
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急剧增长的住宅和交通需要中遭到破坏,有些甚至已消失贻尽。
人们开始厌烦城市,而又舍不得城市带给他们的方便和机会,他们希望城市能恢复以往的那种舒适、惬意和格调,以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进入20世纪后,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美化和环境艺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美化运动"的出现就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审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见的环境。
而人类的视觉作用是要引起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人所看到的东西就应该尽可能是美的。
从人类的服饰、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到生活环境,视线所及之处,都产生了审美的要求。
人类对美的需求,促使一些审美内容变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分立出来,但大量的美的追求还体现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
城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城市一旦建成,就会长时间的存在下去,除非出现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力使城市毁于一旦,比如庞培城;或是由一些说不清楚的神秘力量使城市文明终止,比如莫恒卓·达罗和玛雅城市,但这也经过了几百年。
因此,城市需要为它的居住者提供环境上的优雅和舒适,以保持城市的长久活力。
但是,城市形态美的塑造又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同于雕塑、绘画、文学创作,可以由一位艺术家来完成。
它的形成既有设计师的工作,也有管理者、投资商、开发商的参与,更主要的是它需要所有城市居民的参与,因为城市的空间形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们是城市美的直接体验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就目前国内的状况而言,许多人对城市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美化”的层面上,城市美学被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环境整治的手段。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城市美学的意义,同时也使城市设计陷入了困境。
从中国的城市问题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20余年时光,城市的数量发生了惊人的增长,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许多昨天的县城已变成了今天的都市。立交桥、摩天大楼、高尔夫球场、大型公共建筑,全世界该有的,我们也都有了。
但是,与这种急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城市设计的理论、观念和法规,特别是城市设计美学思想的滞后。
开发商为了商业利益而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城市领导者为了追求业绩而盲目效仿别人,破坏环境,自毁家园;城市管理者仅仅满足于城市局部地区表面的修饰和美化,缺少整体的城市艺术布局的控制能力和办法;许多城市抛弃了特色,失掉了个性;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筑、雷同的广场、雷同的绿化等等。
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在中国城市设计的任务还相当繁重,要让从领导者到普通公众的所有城市居民都意识到现代城市的终极目标不是超大、繁华,而是细腻、精致、舒适、优雅、和谐是很难的。
这就需要用美学思想来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城市美学理念,培养积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能力。
虽然近二十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多有成果,为中国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但综观这个体系,还缺少对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作为聚居着无数人的人工环境,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决不只是实体的形态。
精神的需求,审美的需求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现代美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注重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作用。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没有美学是不公平的,起码它没有反映出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和体验。
地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包含了许多不同体系、不同特色的文化遗存,它们是创造不同城市美的基础。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历史性的建筑、园林、雕塑等文图片化遗产,它们是过去时代环境艺术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们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所有城市在开发建设和改造中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历史文化遗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代名词,它们的标志性是人们认识一个城市的最直接的手段。
正如我们提到某一个城市的名字,就会自然而然地喊出那个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的名字一样。
对于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市来说,保护的意义远远大于“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而且,现代化的含义也远不是仅仅停留在宽阔的马路、高层的建筑、“欧式"的风格这些肤浅的意义上。
集中反映文化历史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风景名胜以及长期以来以被认为是城市标志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环境面貌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建筑等,都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对它们采取何种态度,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沙里宁(Eliel Saarinen)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
同时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建筑的地方性是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所在地区和城市的文化财富,是构成城市特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方文化的趋同化日益扩大。
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曾把这种无视地方文化的“国际主义"的建筑称之为“全球文明" (Universal Civilizationg)的一部分,并加以否定;相反,他肯定那种尊重地方文化,汲取地方传统的做法,他将其称之为“世界文化" (world culture)。
很显然,如果不注意地方性的问题,城市将会失去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谈得上美呢?
有些城市具有诱人的形象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却认为城市的结构有问题,生活不便,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吸引力纯粹是一种城市的作秀表演;而有的城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倍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
在这样的城市中呆的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给你带来得愉悦和快感。
很多欧洲城市和我国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让人难忘,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这就说明了一个城市美的问题: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要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
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
很难想象,一个城市如果功能不健全、效率低、质量差而消耗又大,因而无法满足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那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有些城市和地区,虽有着良好的环境资源,但是连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都无法保证,人们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美。
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
阿恩海姆(Rodolf Amheim)说:“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恶、丑。
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城市意象的建构提供良好的基础,依靠它所进行的城市形态塑造,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
只注重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现代化”的城市,虽然也会有令人为之亢奋的感觉,但却不会将这种审美快感长久地保持下去。
原因就在于它的审美意象缺乏坚实的历史文脉基础,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人们就会失去对它的审美欲望。
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美首先体现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上。
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空间和场所的关系:城市空间是有边界、有用途,形体上相互联系,特征上容易识别的物质表现。
而场所的含义在于,只有当空间(space)从它所处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特定条件中获得了文脉意义时,它才能被称之为场所(Place)。
从类型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场所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各种物质属性,也包括文化属性,即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它的文化意义的体验,以及因使用而赋予它的某种环境氛围。
城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如果这种发展变化过于迅速,过于直接,就会打断人类的社会意识链条,破坏人类的生存场景。
正如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一Schulz)所感知的那样,如果事物变化太快了,历史就变得难以定性,因此,人们为了发展自身,发展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变化,就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场所体系。
这种需要给形体空间带来情感上的重要内容——一种超出物质性质、边缘或限定界域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场所感。
其次,地域文化特征体现在对待城市的文脉观念上。
文脉观念的主要依据是:城市是渐进式演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过程中相互构成,在相互构成中完成渐变。
因此,城市文脉观念就有两个基本要点:
一是个体设计要以总体为背景;
二是“插入"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衔接。
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要注意周围文脉,使个体建筑与城市总体形态特别是邻近的建筑有某种衔接关系,体现出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城市既然是渐变的,就会存在新与旧的结合,科林·罗(Colin Rowe)把这叫做“拼贴"。
在时间长河的某一片断时间内,旧的总处于多数的状态,旧的类型及联系法则也总是处于主宰的地位;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旧的又不断让位于新的,虽然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但总的趋势是新陈代谢。
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态上永久不变,“拼贴"是一种必然。
但是,在这种变化和拼贴的过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它们是城市认知的关键点。
依靠这些关键点,人们才能对城市产生一个统一的、连贯的认识,城市空间环境的美应该能够反映出城市形态的这种不断的、循环的变化。
总之,一个城市的美与不美,不能只看它的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花有多少,还要看它反映出来的城市特色。
关键在于它所带给人们的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晰的历史文脉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有了这些,城市美的创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E.沙里宁著.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张钦楠著.建筑设计方法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 诺伯格·舒尔茨著.实存·空间·建筑.王淳隆.台北:台隆书店
END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