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时代美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学论坛 > 详情

【中华美网•美学论坛】双城经济圈的美学论(三)

2022-10-11 11:12:36   文章来源:封面新闻

双城经济圈的美学论(三)



李后强  石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二)自省的气度创造美


川人的自省精神由来已久。2000年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相如倾注全力写成《天子游猎赋》上奏,极得赏识,即封为郎,嗣为中郎将,负责开发西南夷。公元前127年,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为说服那些不赞成开发西南夷的蜀人,写了《难蜀父老》的名篇,反省川人的种种不足,并指出拓展进取之道。20世纪初,在邹容、吴玉章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下,四川留日学生人数显著大增,最高达两三千人之多。由留日学生在日本所创办的《四川》杂志,以四川人民的代言人为己任,敲响西南警钟,气魄宏大,视野开阔,一开始就以急进的民主革命刊物姿态活跃在论坛之上。有一位自贡学子雷铁崖对“全蜀”发出了“警告”。1908年,《四川》杂志一、二号上,连载了由雷铁崖执笔撰写的题为《警告全蜀》的洋洋洒洒近两万字的文章。文章历叙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本性、侵略政策和侵略手段,极陈中华大地已成为列强瓜分的“中心点”,天府之国的四川也已成为英、法、日等列强竞争的“大战场”,中国人民面临“刀下之肉縻”和“枪下之血肉”的命运。而对川人的麻木不仁雷铁崖大声疾呼,认为川人病根有三:一是“自私病”;二是“倚赖病”;三是“推诿病”。《四川》杂志及其刊载的《警告四川》,是近代四川人自我反省与自我解剖的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当时,正值甲午战后的余痛深深地刺伤了中国各地人。




他们认识到,外国人是无法灭亡中国的,除非中国人自己不争气。雷铁崖首先拿四川人的病根开刀,其矛头所向,直指四川人的“狭隘眼光”和“偏陋心思”,把四川人的自我解剖推向深入。

在探寻四川人自我反省的历程时,“盆地意识”的探讨与反思同样深刻。早在1987年下半年,在四川新闻界、文艺界对四川改革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在讨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时,首先提出了克服“盆地意识”,增强开放意识。1988年4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的四川人杨汝岱,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代表省委大声疾呼,号召四川人民要增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意识,克服封闭式的“盆地意识”。领导带头就如何理解“盆地意识”问题作理论上的阐述,剖析四川产生“盆地意识”的原因时。而那之后的几乎每一次党代会,都会把“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

四川一直走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在1985年以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四川的步伐显得有些迟滞,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乡镇企业的步子虽说不慢,但规模和生存能力却比沿海地区差了一大截……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的有识之士开始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讨论并破除“盆地意识”。由此,四川进入了一个需要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时期,川人又开始了思想大解放,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30多年来历次省委几乎都把“在实干中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命题。

2000年前的《难蜀父老》、100年前的《警告全蜀》、30多年来对“盆地意识”的反思以及持续至今的思想大解放,四川人从没有停止过自我反省,四川人时刻自我反省,同时成就了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既有悠深的历史回音在巴山蜀水激荡,更有的刚劲有力的时代号角在催人奋进。

2018年以来,四川省委深入学习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下基层了解实情,各县市互相交流,出省考察学习,对标对表烦死存在的“盆地意识”,吸取教训,对于四川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跳出”的思维追寻美

12年前,当时在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本书主编与本文作者,我们承担了《四川日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系列评论员文章的撰写。其中一篇题为《跳出盆地看四川》。文章这样写到:

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第一个突破口就是要深化对省情的认识。突破的关键,在于从“三个最大”的省情判断出发,跳出盆地看四川,解放思想谋发展。

跳出盆地看四川,关键是“看”的角度、深度、广度、精度。重点是要跳出视野狭窄、空间局限、信息闭塞、交流困难等盆地属性束缚,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自信心。目的是树立强烈的拚搏意识、高昂的爬坡精神和鲜明的进取观念,将省情认识的巨大飞跃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切实行动,最终实现四川的发展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

跳出盆地看四川,我们对发展视野的拓展要更广。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规模位居西部第一。但把眼光放高远一点,就会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区域竞争能力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削弱;我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省经济总量占全国乃至西部的比重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如果我们只紧盯着盆地四周,止步于“西部老大”,无异于“逆水行舟”、“坐井观天”。视野有多广,路就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拓展视野,敢与强者比,敢和快的赛,敢向高处攀,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格局中去认识、思考和谋划发展。

跳出盆地看四川,我们对发展水平的要求要更高。我省虽已跻身“万亿元俱乐部”,但这并不表明发展水平就高,我们的人均生产总值仅列全国第25名,不仅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去甚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差距也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我们的产业层次、管理水平、运行质量都亟待提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对外开放水平尤其是经济外向度严重偏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要达到全面小康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自身发展水平,客观评估所处发展阶段,在发展要求上,既要看数量,又要看质量,既要看总量,更要看人均,要以新的更高标准推进新的发展。

跳出盆地看四川,我们对发展潜力的认识要更深。挖掘、发挥潜在优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国角度看,目前先发地区受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其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比较优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观我省,虽然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但我省加快发展的潜力很大,水能、天然气、钒钛等战略资源丰厚,科教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在区域联系、市场联动、交通联接等方面有着独特条件和巨大潜力。潜力是发展的动力,机遇是流动的资源,认识和挖掘潜力的过程,就是创造和把握机遇的过程。如果我们陶醉于“天府之国”的标签,就必然浪费潜力,错失机遇,止步不前,延误发展。

跳出盆地看四川,我们对发展态势的把握要更准。从纵向看,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跨越发展爬坡上坎的关键期。从横向看,特别是置身于全国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里,我省面临的形势是前面标兵更快、后面追兵更近。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在看到危机的同时要把握发展的趋势,在明确差距的同时要树立前进的信心。既不能为一点进步就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是“欠发达省份”就垂头丧气、自甘落后。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必须跳出盆地横向比较,自加压力急起直追,把差距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劣势转化为着力重点,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跳出盆地看四川,是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惟有跳出盆地看四川,才能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谋划跨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川渝极核的“椭圆之美”——双城的愿景与追求

(一)椭圆视角的提出

有人说,数学的语言才是宇宙通行的最美语言。用数学的椭圆的视角解构成渝地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疑更“简单而粗暴”。

十年前,国家在重庆、成都分别设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认识到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接合部,是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历史最悠久、产业优势最明显、科技实力最雄厚、资源优势最突出、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也是西部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的重点开发区,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源、助推器和催化剂……总之,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重要增长极,对带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十年前我们提出的以重庆、成都为两个焦点的“椭圆模型”构想,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以再度被人提起。根据此模型可以说明成渝经济区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能揭示成渝经济区在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的重要性。同时,由此模型能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的深刻背景和深远意义。

椭圆是怎样的区域?其特征就是双核,于城市实际上就是精彩的“双城记”。这里回避结束了老大老二之争,都是同样地位的“焦点”,行政上是两个省市,经济上是一个区。如果把成都和重庆作为椭圆的焦点,德阳、绵阳、南充等二级城市和其他区县为椭圆里普通的点,整个经济区遵循椭圆定律,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效应。  特别是成渝地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完全可能成为在西部重要增长极。

成都和重庆两个焦点作为一个整体,将对椭圆区域的其他点产生巨大的影响效力。椭圆一焦点产生的辐射可以反射到另一焦点上,同时两焦点间将互为辐射聚合、感应互动和热线贯通,这样整个椭圆区域就在各点的相互影响下发挥出1+1大于2的更大正效应,真正起到辐射源、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从而使西部经济整体快速推进。

(二)椭圆定律蕴含的“双城六美”

成都和重庆是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很独特的双城,历史渊源之深,深到难分彼此。过去,有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即“双曲线趋势”,重庆向东,成都向西,形成了“拔河效应”,从而使成渝之间产生了“塌陷效应”。在新时代,将“双曲线”变为“椭圆区”,将“拔河效应”变为“相扑效应”(抱团),使“塌陷效应”变为“尖凸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须运用和遵循椭圆定律,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通过椭圆之美使我们对升级版的“成渝经济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从椭圆的“等效定律”中感受双城的“平衡之美”。在成渝椭圆经济区内,两焦点城市对经济区内每个城市的辐射效应在总体上是相同的,两市应保持平衡的紧张状态,同时又不能彼此割裂或勉强结为一体。根据这一定律,成都、重庆是等效关联的,对椭圆经济区内任何一地的影响都是相同的,区内任何城市向重庆或向四川方向发展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只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由此可见,椭圆经济区的交通、产业、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只有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让经济区内各点享受到成渝同等的辐射效应,才能使经济要素不受行政区划影响而自由流动。成渝经济区要保持和放大这种效应,就必须协同共进,此消彼长都不能等效。

从椭圆的“聚合定律”中促进双城的“辐射之美”。在成渝椭圆经济区内通过一个焦点城市的效应(光线)经椭圆边界反射后,必然聚合到另一个焦点城市,两焦点联系越紧密所产生的辐射功能就越大。这也是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的最大意义——加强两大城市的辐射功能,真正带动周边城市群的发展,同时所辐射到的椭圆周边内各地的经济的发展又将反过来促进和提高成都、重庆两中心点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川渝经济区的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个大都市为中心,带动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遂)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落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重庆、成都的中心作用和辐射、扩散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成渝地区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以及产业链、产业群体的形成。只有两地在交通、能源、企业、科技、环境、土地、文化、社会、干部交流等方面进行聚集、感应、互动,才能使成渝地区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区域。

从椭圆的“有限定律”中认识双城的“联合之美”。成渝椭圆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和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必须产业互动错位发展,必须扩大开放拓展空间。成渝经济区的资源和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成渝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要产业互动、错位发展、形成互补,避免同质化的浪费。比如重庆大力发展汽车,成都就可做汽车配套;成都发展航空工业,重庆也可做好相关航空配套。因此,成渝产业一定要统一规划,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向外发展,联合“走出去”。

从椭圆的“三维定律”中构建双城的“整体之美”。成渝椭圆经济区是水陆空立体互动的,相关要素由点到线到面,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更多元的发展格局。川渝共建不是表面的,要深入推进必须全方位突破。运用椭圆的三维定律,让成渝经济区建立以重庆、成都为枢纽,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并结合水、陆、空交通线路形成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在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基础上,把长江干线建成经济区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的主通道,西北、西南地区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的重要通道;民航方面将完善重庆、成都与西安、昆明、贵阳、拉萨、乌鲁木齐之间的主通道互联,调整支线机场通往区外的不合理直达航线,巩固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现有国际航线,发展通往欧洲、周边国家航线。在交通、产业、文化、行政、社会生活等方面形成互动交联的立体空间。

从椭圆的“扩张定律”中放大双城的“轴距之美”。成渝椭圆经济区的两个焦点城市互为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决定经济区未来的竞争力和扩张力。即椭圆的长半轴不变时,两焦点的焦距越小,则短半轴越长,椭圆张力增大,辐射面积向外膨胀。扩张定律决定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必须充分重视与夯实轴向的发展,同时加强两个城市的深度交流,缩短距离,这样在纵向上将产生巨大的发展张力和膨胀动力。如果成都重视向都江堰方向发展,重庆重视向南川方向的发展,同时加强成渝间高速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互动,必然会在广安、南充、遂宁、德阳、绵阳、乐山、自贡、宜宾、泸州等地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从椭圆的“演化定律”中激活双城的“变化之美”。成渝椭圆经济区的东西南北长度和范围,即长轴和短轴,都是时间的函数,在不同的时间取值不一样,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变化。根据演化定律,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与时俱进,随时代而变化。因此成渝经济区建设要动态化、长效化、制度化,但本质不能变,即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比如,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新调整时,就得因地制宜制定新的政策。

(三)新时代唱好“双城记”

唱好双城记,关键是把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和动能释放出来,把优势和潜能激发出来。而影响、动能、优势、潜能,既需要利用、发挥、打造,也需要感知、发现、宏传。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实现这样的目的,既要有“底气”,也要有“人气”;既要有“故事”,也要有“话题”;既要有“行为”,还要有“认知”。“成渝博弈论”、“成渝轴心论”、“成渝协同论”、“成渝圈群论”以及“成渝美学论”本身,正是强底气聚人气、讲故事出话题,是新时代唱好双城记的“认知”与“行为”。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表达:

双城的博弈之美,具有观赏性、竞合型、成长性;

双城的协同之美,具有差异性、互补性、一致性;

双城的轴心之美,具有等效性、内聚性、功能性;

双城的圈群之美,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主题性;

而双城的“美学”之美,在于情感性、价值性、思辨性。

由双城出发,我们可以从前述政策、史地、人文、思想等维度,衍生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美。这样的“美”,包含了与审美相关的形态、意向、视角、文化、体验,涉及“语境、环境、心境、意境”等崭新境界,由是可以初步构建起“成渝美学论”乃至“区域美学论”的大致框架。

在这样的框架下,成渝联合,“双城记”要演成“双赢戏”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名称的变化说明国家对这一区域的高度重视,经济圈的确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层设计,是从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出发,给出了定位更加精确、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更高的设计。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一个椭圆的双核经济圈,目的是打造“两中心”(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两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的目的是“双赢”,核心问题则落脚到了利益分配联结机制,这才是将“双城记”演成“双赢戏”的关键。成渝双城发展战略从省级战略跳升为国家战略,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可以进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的国家新定位。

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在城市功能的定位、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势政策的集中几个方面将带给两座城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样的变化将形成新的社会预期,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地理位置来看,成渝都地处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被称为世界最好的盆地,我们要将这块盆地做大做强,做成金盆、火盆,成渝两地在电子产业、高端制造业、数字产业方面具有原生优势,强强联手的话在世界舞台也能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因此,大力发展电子产业、高端制造业、数字产业等,并根据市场需求细化产业分工,这将为成渝产业的腾飞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成渝地区已成为“三带战略”布局的“心脏”,双城经济圈正如“心脏”的两个“心房”,或是磁场的正负磁极,有着很大的极化效应。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正像“心脏”源源不断为人体输血、供氧一样,为中国西部提供巨大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正日益牵引中国西部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正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发动机、火车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最大国家政策,整合成渝地区新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将四川盆地由“洼地”做成“高地”,将其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天眼”,成渝这两只西部的“眼睛”一旦睁开,西部才能亮开,沉睡四千多年的西部这头“睡熊”一旦醒来,西部就将雄起来了。

总体来说,成渝经济圈的推动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在于:一是中央 “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重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川渝发展导航定向、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这也将引导更多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落地。二是国家多重战略的叠加。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热烈讨论。再到这次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加上“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三是双城 “东进西拓”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分家”20多年的川渝两地,不断以充满新意的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成都实施的“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渝西片区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其“西进”朝成都发展的趋势明显,东进西拓,相向发展,“双星”辉映,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光明。

在这样的框架下,成渝融合,从物理混合到化学变化

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区划带来的行政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无法发挥最佳综合效益,要妥善解决好利益、税收分配问题和就业问题,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需建立更高层级的经济圈协同发展机构、更高质量的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和更高境界的经济圈税利分配比例。二是硬核不硬。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打造都市圈是构建城市群的必经环节和路径。成渝城市群要在2030年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跨越,最关键的也在于加快建成成渝两大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虽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接近6万亿元规模,但与长三角城市群(21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10万亿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万亿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万亿元)等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发展差距明显。一句话,极核尚不够强、次极城市发育严重不足、经济密度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城际交通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领域发展失衡等。三是短板太短。除城市体量规模较小外,成渝地区还存在着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行政分割制约较强、协同组织机制较差等突出问题,而这些都是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首先补齐的短板。四是矛盾交织。“城市化率不高”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成渝地区在开发与保护、保粮食与促增收、人才广需求与人口老龄化、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欠账大与地方债务负担较重等方面矛盾都特别突出。

整合成渝两地的突出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给市场放权,着力培育世界级企业。2016年8月,四川和重庆同时获批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有利的资源,关键词就在于“自由”二字,多有自由发展空间,少有政府不恰当的管制约束。自贸试验区,其实就应该同上海自贸区一样,负面清单管理,目的为“放”而生,真正培育出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自贸试验区,其实就应该是思想解放区、责任担当区、压力试验区、内外链接区、政策研制区、探索先行区。成渝要联手共建“中国西部硅谷”、大科学中心、中国金融中心、世界级大学等。二是把资源整合,强力促进区域间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集聚了长江上游的优势资源,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黄金水道密切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使“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三是让开放走远,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袂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联手做实强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动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让“成渝双城经济圈” 真正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深度参与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和国际经济合作;让“成渝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交汇点。四是要推动两地之间由“物理混和”产生 “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利益纽带),发生要素(电子)转移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太极化合物”(合作区、合作项目、合作产能),实现1+1>2的效果。成渝地区要大力推进双城中部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化,在成渝经济圈可以形成“飞地工业园”,比如成都企业到重庆的万州、涪陵建设园区,重庆企业去四川的广安、达州建设园区,解决好成渝之间“中部塌陷”的问题,广安、达州、万州、涪陵,妥善解决成渝之间中部塌陷问题。建议设立“川渝合作银行”“成渝经济区发展基金”“发行债券”,解决资金问题,这是发展的关键。

在这样的框架下,成渝耦合,双城经济圈就是“太极经济圈”

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成渝两地就像太极图,达到了阴阳平衡,双城经济圈就是“太极经济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和相互“耦合”,是符合大自然发展规律、趋于完美的结构。这里还有巴蜀两地各不相同又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以火锅文化为代表的巴文化和以茶馆文化为代表的蜀文化共同组成了双城文化圈,本质就是巴蜀文化圈,而任何地方的核心都落脚在文化。如今,成渝两地的人民有频繁的往来,甚至可能是工作在成都,生活在重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让两地人民融合相处更加顺理成章。为更好地方便两地人民的生活,成渝两地要在医保互认、金融互惠、交通互免、就业互助、商品互通以及土地供给互动上用力,为群众提供高质便利的生活条件。

具体而言,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经济圈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为重点,以推动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为抓手,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构建经济圈公路、轨道交通、物流、市政和信息等互联互通网络,探索经济圈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经济圈物流运行体系。成渝高铁建议大胆试行成渝高速、高铁免费,至少单边免费,这样生活工作分开在两地的人将更加便捷。建议成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辐射到周边更广的城市。

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经济圈内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在卫生、教育、医保、公交等方面,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在经济圈内率先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鼓励圈内城市联建共建养老机构,加快城市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推动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完善成都都市圈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等联动机制。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是川渝人民的时代使命和共同责任。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把经济圈建成创新圈、生态圈、科技圈、文明圈、开放圈、共享圈、幸福圈、美丽圈!

(李后强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明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处长)

(此文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渝双城“五论”》第五章的部分内容)


中华美网责编/李睿  编审/王刚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3906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