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首页

  /   注册

微信咨询

会员登录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密码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登录

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通过短信登录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会员注册

获取动态密码
立即注册

 

您还可以:

微信登录

反馈

btn

返回上页

下拉
上拉

书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详情

【中华美网·资讯】宝墩:文明之光初现 照亮成都平原

2022-06-11 14:42:38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启程

首站走进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今天启动,考察活动首站走进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亲临古蜀文明新发现的考古现场,见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果。



专家学者在“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调研


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力争新的突破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宝墩古城遗址是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筑城以卫君,建廓以守民’宝墩古城的出现,足以证明4500年前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这么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需要有组织的管理,这些都不是部落联盟能够办得到的,应该是早期国家才能够办得到的。宝墩的功能分区、大型建筑、双重城市、中心城区,都足以证明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已经见到了文明的曙光。‘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将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早期文明遗址,多维度向学术界和公众展示、传递古蜀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引导公众认识考古、走近考古、感知考古、热爱考古,正确全面认识成都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增强公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成都文化的软实力,扩大古蜀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举办‘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是为了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成都考古人将立足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视野,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攻关西南地区人类起源、长江上游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等历史问题,力争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颜劲松说。



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宝墩站座谈会


“探源工程”发现4500年前276万平方米宝墩古城


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参观了宝墩古城遗址和“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了宝墩古城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这20年间,探源工程在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就是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1995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古城遗址。1996年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将宝墩古城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并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2009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并持续至今。考古学家目前所了解的宝墩古城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近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下,陆续发现了内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区、墓地、手工业区等古代遗存;初步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聚落(村落)结构,解读了宝墩时期稻—粟兼种、家猪饲养得生业模式,探索了宝墩古城得发展变迁与衰落的过程;针对宝墩文化来源,宝墩时期人地关系、生业形态、聚落变迁,宝墩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等重大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宝墩时期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同时,这也是长江上游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长江上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1月21日,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包括宝墩遗址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后勤区、科研工作区、田野考古智能工作平台五个部分,是集宝墩文化展示、宝墩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出土文物整理修复、考古人员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考古工作站。展现三代人考古成果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也于当天开展。



专家学者在宝墩古城遗址调研考察


专家热议:宝墩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宝墩古城是了长江上游最早的城、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的发现地,对于研究长江上游的城市史、稻作文明史乃至农业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何一民教授说,“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龙山时期城址的空白,构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篇章,为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把钥匙,为完善古蜀文明发展脉络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宝墩古城的发展,宝墩文化的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基础,随着宝墩文化聚落的扩张、人口的增长群体间产生冲突与摩擦,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伴随着中华文明视野下其他区域先进因素的进入,成都平原进入鼎盛的三星堆文明时期。可以说宝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的起源阶段,展示成都平原早期人群适应环境、融合竞争的奋斗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初创的水稻种植、家猪养殖、城墙修筑等文明因素奠定的古蜀文明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天府之国的始源。”
“中国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发现了稻田,长江上游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也发现了稻田,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稻作文化已经由长江中下游传播到了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和上游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早期文明有强烈的互动性。中华文明5000年,从良渚一直延续到长江上游。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在长江流域交映生辉。”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说。
“宝墩古城这样的大型工程,展现了城市文明之光。想象一下,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需要多少人相互协作才能建成!从建造宝墩古城这样一座双重城市,所需要的组织协调能力、大型分工能力,可见当时古蜀已经进入国家形态,文明之光已经照亮成都平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说,“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宝墩古城在成都平原耸立起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如生产力得到发展,人口大力增加,阶级分化等,探源工程冲破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所谓的‘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根据中国已经掌握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的智慧,我们能够看到,宝墩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说。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何云庵教授钱、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教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言。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们各抒己见。何一民教授介绍,“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还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考古现场,彭州市竹瓦街遗址考古现场,汉代新都城考古现场,通过一系列考察活动逐步还原古蜀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本次活动由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成都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协办;中共新津区委党校承办。



专家学者在宝墩古城遗址调研考察


出席今天考察活动的主要专家学者有: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教授;

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教授;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员;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鲍成志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何云庵教授;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古都学会副会长范瑛教授;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成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刘肖教授;
西南民大艺术学院院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古都学会副会长刘兴全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勇;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小波教授;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黄俊棚研究员;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编辑部主任杨丽华;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
成都市委党校刘治教育长、李好处长、王维副处长、邵军主任、王胡林副院长、李洁副主任;
成都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冯婵副研究员;
成都大学天府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研究员;
宝墩遗址工作站副站长唐淼副研究员;
中共新津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德武;

中共新津区委党校副校长都启斌、付马。



考察活动专家学者合影


中华美网责编/彭彪  编审/王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提交

查看更多回复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服务热线:028-86250332

主编信箱:zhonghuameiwang@sina.com

企业合作:bashuhuapai@sina.com

Copyright ©2020-2022 中华美网 zhonghuameiwang.com

备案号:蜀ICP备11027160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0.1994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