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当古蜀文明从曙光乍现的宝墩文化时期迈进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化时期,这一长江上游的区域文明空前的繁盛起来。
7月9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第二站走进三星堆考古现场,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亲眼见证了三星堆最新出土的文物,从而了解到青铜时代古蜀王国的璀璨与繁荣。
走进三星堆考古现场见证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上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带领专家学者们走进了三星堆考古现场。
三星堆遗址考察现场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2号两个祭祀坑被发现,出土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等文物近两千件,“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19年,在1号坑、2号坑的旁边又新发现六个祭祀,三星堆再发掘,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关注。
“从2020年截至今年6月,三星堆遗址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目前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唐飞院长介绍到,经过精细清理和可逆物理固型,此前3号至6号“祭祀坑”出土的大口尊、圆口方尊、顶尊跪坐人像、顶坛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黄金面具等一批“重量级”文物已经实现“站立”,并面向公众展出。截至目前,已有77件青铜器,120件玉石器,44件金器,678根(段)象牙、46件象牙雕刻残件得到了初步的清理,进入整理阶段。
三星堆所发现的8个祭祀坑,其年代为商代晚期,8个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表明不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而且长江上游地区也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在唐飞院长的陪同下,专家们离开三星堆考古现场,来到位于三星堆博物馆内的开放式修复馆,这里安置着新出土的青铜文物,有的正在进行文物保护。
在文物库房,专家学者们看到了编号为K8的三星堆8号坑新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整件文物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人首蛇身、凸目獠牙、戴有牛角面具的铜人像,它的双手撑在一个带方座的青铜罍上,头上还顶着一个朱砂彩绘觚形尊。最新出土的青铜神坛则是K8工艺最复杂的器物,青铜神坛由低到高分三个部分,底部是带镂空花纹的台基,台基上一个平台,平台每一面正中心分别坐着一个人,还有一组高大的“力士”分别跪坐在一个刻有纹饰的小台基上,合力扛起一只小神兽。小神兽背上还骑着一个穿裙子的人,小神兽脖子被三股铜丝做成的绳子拴起来,绳上扣有一个小铜环。专家盛赞:古蜀青铜文明独树一帜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在参观后认为:三星堆新出土的青铜器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多,目前新出土的1.3万件文物中有1千多件完整的青铜器;二是青铜器的体量大,青铜神坛和青铜神兽是迄今最大的青铜器;三是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技术高超,除整体铸造外,还有不少青铜器物是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四是造型精美,形态独特,千姿百态,显示了古蜀人拥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五是三星堆青铜器虽然是本土制造,但也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这充分表明古蜀文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四川盆地虽然对外交通不便,但地理上的封闭,却促成了古蜀文明的开放包容,创新创造。三星堆大量新的青铜器出土表明,中华文明的冶金术虽然与两河流域相比起步晚,但是却可以后来居上,在3000多年前两河文明衰落之时,亚洲东方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的青铜文明都发展到一个高峰。
座谈会专家学者
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教授认为,三星堆文化时期,社会生产有很大发展,一是大量陶制酒器,表明当时古蜀地区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有着大量的剩余粮食,人们才可能酿酒,才可能较普遍地饮酒;而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的大量生产,表明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独立存在出来,各手工业行业已经出现较为细致的分工。
座谈会专家学者
专家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无疑是早期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一颗星。
“三星堆时期,古蜀王国的国家形态已经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与当时世界几大文明中心并列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中心。当其它古老的文化逐渐衰落消失的时候,古蜀文明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说。
鲍成志认为,金沙遗址就是三星堆文化的延续。
2001年,金沙遗址在成都市区被发现。青铜立人、金面具、太阳神鸟……金沙与三星堆如此相似。
鲍成志认为,三星堆古蜀人不仅掌握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还具备了相当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天文学知识。而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的发现,表明金沙古蜀人已经对四季轮回,一年12个月有了认知。
“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虽然出现了王权更替,国家演变,但是古蜀文明却一脉相承持续发展2000余年。这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也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何一民说。秦并巴蜀以后,古蜀文明也没有消失,而是在与中原文明交汇、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并继续流传。
探源古蜀专家学者将继续走进考古现场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并就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成都考古人将立足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视野,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攻关西南地区人类起源、长江上游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等历史问题,力争取得新的重要突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举办‘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是为了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何一民教授介绍,“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将继续进行,下一站,专家学者们将考察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考古现场,彭州市竹瓦街遗址考古现场。
考察活动专家学者合影
本次活动由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成都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协办;中共青白江区委党校承办。
中华美网责编/彭彪 编审/王刚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