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致力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活化利用逐渐丰富起来,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创新点,深入发掘历史文脉,让三山五园“金名片”更加亮丽。
作为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助手与关门弟子,郭黛姮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她率领团队围绕“三山五园”进行了数十年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图档和调研数据,“数字圆明园”被科技部列入《科技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科技档案》,誉为“为解决我国多达33万处的古遗址、古墓葬类遗产的展示和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新版总体规划把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作为两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我一直在想,‘三山五园’为什么是国家的金名片?‘三山五园’同过去历史上的一些皇家园林有什么不同?”
郭黛姮告诉记者,与历史上的皇家园林的对比,“三山五园”有着独特的价值及其国际影响力。
郭黛姮介绍,中国的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当时的造园主旨是利用自然环境建造离宫别苑,成为远离政治统治中心的休闲场所。
例如商代的鹿台等先秦宫苑(对,神话小说封神榜里的鹿台,历史上确有其事),史书记载,其占据广阔的山水环境,“取野兽蜚鸟于其中”供皇帝打猎。
秦始皇也曾在都城旁边开辟了大片区域,用以狩猎。这个阶段,园林建设是以帝王休闲为主,尚未形成规划设计的概念。
而到了汉代,皇家寻求仙境的思想在园林中进一步体现,用“一池三山”象征仙境。
郭黛姮认为,在秦汉时期、隋唐宋时期,我国造园主旨虽有所变化,但纵观历史上的皇家园林,造园技巧虽在不断提高,造园规划从无到有,但规划主旨依然仅仅是为了帝王自身休闲享乐而用。
而三山五园,在诞生伊始,就与历史上的皇家园林有着不同的规划理念。
郭黛姮认为,在18世纪前后,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的国家,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认为中国是很先进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造园的主旨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此时康、雍、乾几位皇帝园居理政,园林规划反映出帝王的治国理想,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规划方面,更表现在景观的选择方面。
譬如处理国事的建筑,每一个园子里都有,在“朝”举行一些大的政务活动,同时还有日常办公的场所。在“寝”是居住、读书和其他活动空间。
通过复原雍正时期修建圆明园时的总平面图,郭黛姮团队发现,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版图的缩影——整个园林通过对地形的改造,达到西北高、东南低,山丘与河流相间,西北象征着昆仑山,东南象征着大海。圆明园东侧设有较大水面,以象征中国版图所在的地形;园林的核心区象征着中国的版图就是九洲,于是就出现了位于核心区的九洲清晏,体现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追求与向往。园中还体现了治国理想,皇帝希望万方安和天下太平,所以建造了“万”字房。
三山五园中多种形式的书院。三山五园中出现了很多书楼、书屋建筑,命名为书院,例如碧桐书院、汇芳书院等。有的建筑虽然不以书院命名,但藏书很多,也可以用来读书。三山五园中农业景观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体形象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澹泊宁静,就盖成“田”字的样子,来表现出皇帝关注农业的思想。
据介绍,当时中国风园林在欧洲非常流行,法国、英国都出现了这种模仿中国的园林景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设计的伦敦郊外的邱园塔。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就曾提出,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
十八世纪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作,以它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文化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由此说来,“三山五园”确实是中国享誉世界的文化金名片!
“1860年三山五园惨遭焚毁,致使今人难以目睹其当年的风采。因此,我们利用数字手段探索了数字圆明园的再现。然而,要进一步更好地完整展示三山五园这张中国北京的金名片,各园的数字展示不可或缺,希望能够早日展现数字清漪园。”郭黛姮如是说。
中华美网编辑/匡德胜 编审/王刚
提交